“套话作文”还会持续多久?

作者:河北省涉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组 马俊强  时间:2009/5/15 5:46:1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800
  前些日子,我校高三组织了一次月考,作文题目是一道材料作文,满分为60分。题目要求考生在读完一则材料之后任选角度构思作文。材料的大致内容是:有只乌龟总想跑赢兔子,天天勤奋练习跑步,虽然它曾因多次未跑赢兔子而遭到其他乌龟的嘲笑,但它毫不气馁;在后来的一次乌龟赛跑中,这只乌龟竟一举夺魁,虽然它至今未能跑赢兔子,但它却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了所有的乌龟。
  阅卷过后,有篇“文化作文”在我们老师之间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议,现将该文照录如下:
  悬崖缝中的花
  高三某生
  世界上的花,争芳斗艳,可在悬崖石缝间的、顽强盛开的那朵却是最美、最艳的。只因它超越了同类,超越了自己!
  一、青崖间的“花”
  青莲居士——李白,吟着“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诗句,浪漫地,舒缓着走来。他,有些“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豪情,还有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狂妄。
  青莲居士,出身不俗的满腹才情,才高八斗的他,一生却坎坷不平,人生不如意。
  他的诗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仿佛预示了他的人生一样的艰难。
  青莲居士,有着“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有着为国效力的志愿。初被玄宗赏识时,他壮怀激烈,本想着能施展自己满怀的、远大的抱负,但却不想,世事总是不近人意,他的志向难以施展,玄宗看到的只是他的才情。狂妄不羁的本性,使他有了“贵妃磨砚,力仕脱靴”的千古美谈,也印证了他狂妄的作风。
  他的诗歌浪漫飘逸,他的人狂妄不羁,他的个性使他无法忍受世俗的约束,但却成就了他的千古传奇。
  李白,他超越了世俗,超越了自我,正犹如那开在青崖间的“花”,在中国诗歌史上巍然盛开,千古不衰!
  二、田园的“花”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吟着悠闲的田园小诗自然地向我们走来。
  陶渊明,一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发了他的性情。
  陶渊明,人如其名,清明,干净,正直。本性的驱使,使他脱离了世间凡俗,摆脱了官场的污浊,可以不与世间的人同流合污,成就他的高洁自然。
  他不甘“为五斗米”而折腰,却甘愿退居田园,种地为生,怡然自得。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对他的最好衬托。
  陶渊明,一个高洁之士,一个自然之士,超越了世俗,超越了自我,犹如田园中清新的花,傲然盛开在美丽的“田园”,更在中国诗歌史上傲然独开,经久不衰!
  李白、陶渊明是开在悬崖石缝间的那朵花。他们超越了一切,是最美、最艳、最耀眼的!
  对这篇文章,专门负责作文阅卷的老师给出了49分的高分,并将此文作为优秀范文印发给了每位学生。给分理由主要有:第一,该文在题材上能够纵横捭阖地谈论古人,在语言上能够丰厚自如地引用诗句,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第二,该文在结构上采用了“开头点题+几个文化名人的例子+结尾点题”的模式,行文思路较为清晰。该老师还信心十足地告诉学生:“根据前几年的阅卷经验,在高考考场上,如果能按这种文化作文模式去写,特别容易得高分。”
  我在拿到此文之后,也直言不讳地道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得到了多数同行老师的认可。对这篇文章,我最多给它35分,因为在我看来,它并不是一篇真正优质的文化作文,而是一篇堆砌古人事迹、滥引古诗名句、写法程式八股、没有真情实感、脱离现实生活、缺失时代元素的劣质文化作文(即“套话作文”)。我还负责任地告诉同行老师:“如果在考场上专写这种文化作文,前些年也许能获利,今后则有可能吃大亏,因为不少阅卷老师已经开始反感这种套话作文了。”我也建议同行老师,将此文作为反面样卷给学生讲一讲,让他们以后别再写这种类型的作文了。
  其实,套话作文在我校的这次月考当中并不是仅仅出现了《悬崖缝中的花》(以下简称“《悬》文”)这一篇,而是出现了多篇;套话作文也并不是仅在我校的这一次月考当中出现了多篇,而是在历次月考当中都会出现多篇;套话作文也并不是仅在我校流行,而是在全国各地都非常流行。可以说,我校不少师生教、学套话作文的现状,只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学作文教学状况的一个缩影。
  面对目前中学作文教学仍非常流行套话作文的情势,我认为,套话作文问题是一个值得在理论上彻底弄清、在实践中得到纠正的问题。下面,笔者对一些相关问题作一分析。
  套话作文的特征有哪些?从《悬》文可见,它主要有七大公共特点:第一,题意的标签化。指的是许多考生为了用古人来骗取阅卷老师的印象分,不管是否契合命题要求只管将古代名人材料堆放到作文里,但又为了时时向阅卷老师表明自己是在扣着题意写,而又只是将作文题目、材料含意当作标签简单、生硬地“贴”到作文中去。上述“乌龟总想赢兔子”的材料,核心含意是“只要志存高远,勤学苦练,坚持不懈,就能在不知不觉中超越自己和同类”。但在《悬》文中,考生对材料含意的把握很不深刻,只是将“超越”这一宽泛命意“贴”到了文中而已!第二,题材的熟烂化。指的是题材总是李白、陶渊明、屈原、苏轼等几个公共的历史文化名人,没有什么个性色彩。《悬》文中的选材就未能跳出这一窠臼。第三,主题的平面化。指的是作文的主题具有假、大、空的特点,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层面上而不做深入开拓。《悬》文整篇就只谈了一个很浅显的意思:“李白、陶渊明,他们超越了一切,是最美、最艳、最耀眼的。”第四,结构的模式化。指的是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总是把“开头+几个文化名人的例子+结尾”作为文章的基本写作套路。《悬》文也未能打破这一八股模式。第五,语言的浮华化。指的是考生为了炫示文采,不管切合与否,滥引古诗名句,盲目追求底蕴。不难发现,《悬》文中的文字很少是作者自己的,简直成了另类的古诗文识记。第六,自我的缺位化。指的是文中无“我”,文中不能写出考生自己个性化的认识、思考与感受。《悬》文中所叙写的古人事迹、所抒写的感受,在前些年的满分作文中即随处可见。第七,时代的缺失化。指的是由于考生在文中只是为了刻意写古人而去写古人,不能贯通古今,由古及今,古为今用,靠写经典文化来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文章也就缺失了现实意义和时代品格。《悬》文的价值也正因此而大打折扣。在此,还有两点需要说明:我们反对考生写套话作文,并不是要排斥所有的文化作文,因为文化作文也有优劣之分;我们可将一篇套话作文升格为较为优质的文化作文,升格办法就是——在用料切合题意、题材个性独特、主题立体深刻、结构个性独特、语言贴切本色、抒写真我感受、注入时代元素等方面下足功夫,对套话作文进行一定的合理性改造和个性化改造,使之成为“合理的我的模式”。
  套话作文的性质怎么样?可以说,它就是宿构、套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属于以不变应万变的老到的智能取巧,完全可以通过“剪刀加糨糊”的形式在短时间内造出来。从文品方面说,写像《悬》文这样的套话作文,是践行历来为人们所不齿的“天下文章一大套,看你套得妙不妙”的欺人骗世之举;从道德方面说,教学生写像《悬》文这样的套话作文,是在培训以虚假的手段获取名利的狡诈之徒!
  套话作文的影响有多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素质培养的角度讲,一味教、学像《悬》文这样的套话作文定会影响一代人的写作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甚至精神世界的建构。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此,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社会现实生活,独立思考,抒写真情实感,就应该引导学生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而不能让考生只是在文化的名目下堆砌历史夸夸其谈,摆设古人欺人骗世。假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对着历史文化名人发一些大而无当的宏论,而不能或不愿关注身边之事,这和素质教育的宗旨岂不相违背?第二,从阅卷公正的角度看,像《悬》文这样的套话作文的大量出现,会使高考作文公平公正遴选考生的难度增加。因为这种作文,“三段”中的人物传记性材料完全可以事先准备,头尾在考场上再根据作文题目、材料含意巧妙添加。阅卷教师很难辨别哪些是事先准备的,哪些是现场写的,很难真正检验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如果打了高分,显然就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公平。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中学作文教学中所流行的套话作文文风都应该受到抑制!
  套话作文的遏制有啥法?由于中学作文教学中套话作文文风的流行,是由命题老师等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要想高效遏制此风,就必须各方共同努力。对于命题老师来说,既要把“套不上”作为作文命题的一项基本原则,又要调整命题思路,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身边之事,抒写真情实感。对于阅卷老师来说,要利用好阅卷评分的指挥棒以准确引导中学作文教学,不应再一看到套话作文就打高分,而应大大鼓励那些关注社会现实、关心身边生活、叙写真我体验、抒发真我情思、表达真我认识的“我手写我口”型的作文。对于作文专家来说,也要准确引导中学作文教学,不要在讲学、著述等时只顾经济效益而向备考师生传递错误信号,不要到处随意乱讲“作文命题其实质都是不命题”、“命题的种子可以在‘东坡’土等任何土壤中成活发芽”(王大绩语)等歪理论。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要及时端正教风以正确引导考生,千万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胡乱传授什么考场秘籍。对于备考学生来说,要大胆抛弃“作文不就是套嘛”的作文观,要积极构建健康和谐的作文观,真真切切作文,坦坦荡荡做人。试想,如果各方都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那么套话作文文风还会持续得久吗?

文章评论

共有 4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第四楼 于03-21 14:58发表评论: 第4楼
  • 套话作文是写作的公害
  • 阿采 于05-21 13:45发表评论: 第3楼
  • 但有一点,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如上所谓的"套话作文",也不是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得出来的.上篇作文,最起码在结构、语言、内涵上比一般的学生略胜一筹。至于立意到底如何,我想,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 LL 于05-20 21:35发表评论: 第2楼
  • 我们这里一向如此,现在兴这个,没法!
  • fjshyzwsl 于05-18 22:56发表评论: 第1楼
  • 清醒而又坚守文化良知的语文老师能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