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应退出历史舞台
作者:不详 时间:2009/5/20 12:53:33 来源:东北新闻网转载 人气:303
“一刀切”是个中性词,但更多的时候是作为贬义词而存在的。很多人嘲笑一刀切,觉得它是简单、无能、不聪明、不合理、不公平的代名词。于是,他们设计出很多复杂的制度,力求达到完美。不过,等到这些完美的制度真正实行时,才发现什么是更不聪明、更不合理、更不公平……
我们现在怀疑,高考加分就是这样一个政策。
最近关于高考公平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引发话题的有两起事件:一是罗彩霞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二是浙江高考加分“三模三电”不公事件。罗彩霞事件虽然性质更恶劣,但毕竟是极小概率事件——相比之下,高考加分不公的问题,范围更广、影响更深。
谁说高考无捷径,加分小路有人忙。这是一份奇怪的名单,浙江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有13名考生的家长是副区长、副局长、校长、副校长、科长、银行行长、公司董事,其余6名是教师子女。考生的家庭背景,成为决定能否“航海加分”的第一要素,其背后隐藏着什么,不用说大家也都看得出来。
这一加就是20分,在高考中可以甩下几千上万人,可以顶得上N个日夜的寒窗苦读。既然这样,为什么别的考生不愿意学航模呢?首先是玩不起,据说仅买一个航海模型就是1.3万元,还不包括其他费用;其次恐怕也不是谁想学,就能学得上的。
说到这里,我不能不为导演冒名顶替上大学的公安局王政委遗憾——可惜的是她女儿成绩太低了,如果只是差个几十分,玩个航模加20分,打通关节“定向录取”降20分,就可以“合法作弊”了,还用冒险顶替别人吗?
加分事件曝光后,浙江省教育部门坐不住了,连忙进行解释。不料,这一解释反而加重了公众的焦虑情绪,因为浙江省去年取消了优秀毕业生高考加分政策,原因在于很多“优秀毕业生”都是领导干部的子女,比重已严重偏离了合理的范围。可如今在很多省份,还保留着“优秀”的加分政策。
高考加分政策设计的初衷,是促进素质教育和录取公平。不过,在理论上正确的政策,在现实中未必行得通。除了烈士子女加分少数项目之外,大多数高考加分项目都存在可能作假、难以衡量或误导等问题。我们不能无视人性的弱点,我们不能无视现实的国情,既然我们无法做到公平,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来个一刀切,彻底取消高考加分,或者砍掉绝大部分项目。
更何况,现在已经不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时代,也不是一考定终身的时代,高考变得越来越单纯了,我们还有必要用高考加分来作为奖赏和鼓励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