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卷速评
2009年全国高考北京语文考试刚刚结束,看完试卷,想说的话并不多,于是略加评述。
俗一点,还是先说作文。走了几十年的高雅路线,今年峰回路转,拿流行歌曲来做题,实在“有意思”,北京二十中一位特级教师跟我讨论时,喜形于色,叠声夸赞今年作文题出的好,问其因,则曰歌词熟悉,学生喜欢,容易写出格调高扬的文章,不同于“细雨闲花”,让学生“为赋新词强说愁”。等等等等。
有说好的,就一定有说不好的。同校几位老师,皆不以为意,甚而嗤之以鼻。道理也简单:靶心不明确,题目过虚,让学生无所适从,练了三年白练,以后学语文的就更寥寥了。
两厢各执一词,很有意思。还是揭下盖头,让感兴趣的朋友琢磨琢磨:
2009年北京高考作文题:有一首歌词,是这样说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再说说其他的。
试卷结构和2008年相比,完全相同。第1卷30分,十道选择题,难度不大,第5题考文学常识,“换了一个马甲”;文言文素材选自《史记·叔孙通列传》,算是和现代文大阅读《司马祠》“遥相呼应”,和小阅读《昆曲》“暗中勾结”(叶圣陶先生颇喜欢叔孙通,并有解读文章留世)。余则不足道也。
附录:《史记》相关章节
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馀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馀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向。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向。大行设九宾,胪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 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第2卷中的文言断句,需要水平,材料选自《老子》,断好这段话,除了需要一些技巧,还要有一些修养。不少考生觉得今年的断句难于去年,去年选段简易,句式清楚。这就应了“大小年”之说,套用小沈阳的台词,这个难度“你们还追呀,我已经到家了!”
诗歌鉴赏,没有出乎意料,循环到了宋词,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出乎意料的是沪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有这首词。这首词作于南渡后,词风接近苏辛,呈现豪放派。诗歌鉴赏的第2小题应该是送分题,只怕不少学生拿不到。以下是鉴赏文章:
作者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黄陵山。相传山上有舜的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张孝祥赴任途中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头两句,写一路行来的景色。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美景堪收、旅怀足慰。
以下两句,转入黄昏阻风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由想象进入幻觉心理境界。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自己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鱼鳞般的波纹。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把现实与想象,幻觉心理与时空变化,非常和谐地描绘在一幅画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从而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面对风遏行舟的情况,词人的心境犹如苏轼《定风波》词中所写:“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泰然自如。不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切望风向转变。如果明天能够转为顺风的话,那么今天露宿在江边也是心情舒畅的。
结尾两句,别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歌舞曲。“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城西,面临洞庭湖。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独有的想象。后一句,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
张孝祥英才奇气,词中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奇幻的艺术想象,显露出他的杰出才华和独具的词作风格。
默写题,仍然7分,只是没有选择,有老杜诗歌,还有苏老泉的文章,没什么好说的。
小阅读是2005年《戏剧与戏曲》的延伸,看样子,出题者中有戏迷,亦或非得让学生接受一些传统文化,也“很有意思”。文章出自叶圣陶,写于1934年,试题也比较简单,在这方面,海淀模拟最接近。附叶老《昆曲》全文:
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个。退休的官僚,现任的善堂董事,从课业练习簿的堆里溜出来的学校教员,专等冬季里开栈收租的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一些人,都是那几个曲社里的社员。北平并不属于吴方言区域,可是听说也有曲社,又有私家聘请了教师学习的,在太太们,能唱几句昆曲算是一种时髦。除了这些“爱美的”唱曲家偶尔登台串演以外,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班子,这是唯一的班子了,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逢到星期日,没有什么事来逼迫,我也偶尔跑去看他们演唱,消磨一个下午。
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地上铺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子是主要的乐器,声音当然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了。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简直没法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的人就只看见演员拂袖按鬓了。我不曾做过考据功夫,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演唱昆曲的戏院子。从一些零星的记载看来,似乎明朗时候只有绅富家里养着私家的戏班子。《桃花里有陈定生一班文人向阮大铖借戏班子,要到鸡鸣埭上去吃酒,看他的《燕子笺》,也可以见得当时的戏不过是几十个人看看罢了。我十几岁的时候,苏州城外有演唱平剧的戏院子两三家,演唱昆曲的戏院子是不常有的,偶尔开设起来,开锣不久,往往因为生意清淡就停闭了。
昆曲彻头彻尾是士大夫阶级的娱乐品,宴饮的当儿,叫养着的戏班子出来演几出,自然是满写意的。而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这就除了供给娱乐以外,对于士大夫阶级也尽了相当的使命。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是不算希奇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色。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的调子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之难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他们只就自己的天地里选一些材料,编成悲欢离合的故事,藉此娱乐自己,教训同辈,或者发发牢骚。谁如果说昆曲太不顾到大众,谁就是认错了题目。
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较平剧跟汉调来得高明。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上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来表演,那就跟木偶戏差不多。
昆曲跟平剧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然而后者比较适合于市民,而士大夫阶级已无法挽救他们的没落,昆曲恐将不免于淘汰。这跟麻将代替了围棋,豁拳代替了酒令,是同样的情形。虽然有曲社里的人在那里传习,然而可怜得很,有些人连曲文都解不通,字音都念不准,自以为风雅,实际上却是薛蟠那样的哼哼,活受罪,等到一个时会到来,他们再没有哼哼的余闲,昆曲岂不将就此“绝响”?这也没有什么可惜,昆曲原不过是士大夫阶级的娱乐品罢了。
有人说,还有大学文科里的“曲学”一门在。大学文科分门这样细,有了诗,还有词,有了词,还有曲,有了曲,还有散曲跟剧曲,有了剧曲,还有元曲研究跟传奇研究,我只有钦佩赞叹,别无话说。如果真是研究,把曲这样东西看做文学史里的一宗材料,还它个本来面目,那自然是正当的事。但是人的癖性往往会因为亲近了某种东西,生出特别的爱好心情来,以为天下之道尽在于此。这样,就离开研究二字不止十里八里了。我又听说某一所大学里的“曲学”一门功课,教授先生在教室里简直就教唱昆曲,教台旁边坐着笛师,笛声嘘嘘地吹起来,教授先生跟学生就一同嗳嗳嗳……地唱起来,告诉我的那位先生说这太不成话了,言下颇有点愤慨。我说,那位教授先生大概还没有知道,“仙霓社”的台柱子,有名的巾生顾传阶,因为唱昆曲没前途,从前年起丢掉本行,进某大学当学生去了。
这一回又是望道先生出的题目。真是漫谈,对于昆曲一点儿也没有说出中肯的话。
(刊于《太白》1卷3期(
叶老在文章中,对昆曲的优点或不足都有论述,要提炼出这些信息比较容易。小阅读的第3题难度不大。
大阅读文章选自和谷的《司马祠》,分值安排是选择题4分(5选2),另2、6、6分分布,共18分。附和谷《司马祠》全文:
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感觉那里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的确是一个好地方。年少时,曾匆匆地游览过一回,许是太幼稚,印象中只是一些高高低低的建筑物,尔后读司马迁,却没有从那次游历的记忆里找出一点清晰的感受。重访,不都是重新发现,有时候只是从头做起。
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芝水从这里流入黄河,这芝川便有了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经不想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草。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跨入祠墓大门,踏上石砌的司马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又名韩奕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朱德经这儿东渡黄河,抗击日寇。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缘于不易更改,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演变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圣的心目中。
南侧有一座河渎碑,是近年迁入祠内的。是说宋代某某年,黄河水三次变清,“其袤百里,其久弥月”。黄河清,圣人出,无疑是吉祥之兆,皇上一高兴便拨了银子修庙立碑。黄河由浊变清,许是历史事实,今天的黄河仍然是黄的,黄河清,成了今人的一个梦想。有趣的是以自然界的变幻征兆人间事象,往往是靠不住的,碑说黄河变清之后15年,北宋王朝以灭亡告终,皇上父子俩双双当上了金兵的俘虏。
“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这条险峻的山脊,是后人垫沟筑起的,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用意取之于《易经》中的释义,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神道,一则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司马家族虽世代为官,但太史令的官职低微,仅凭奉禄是不够的,要养家糊口还得靠家乡的农牧业。司马迁半耕半读的少年生活,该是田园牧歌式的了。他19岁进入长安读书,20岁到23岁游历了长江淮河流域和中原及山东一带,为以后参与父亲司马谈写中国通史做准备。之后不久仕郎中,成为皇上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巡游。35岁时为郎中将,以皇帝特使身份西征巴蜀,安抚西南。与父亲诀别后,又随皇帝祭泰山、至濮阳抗洪。38岁继父职为太史令,职掌天时星历,管理皇家图籍,制定《太初历》,还得经常陪皇帝出差。直到43岁才开始“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著述《太史公书》。
至此,司马迁完全可以当好他的朝廷历史顾问,不问当下朝政,写完他的书,了其终生。也许是应了那句俗语,“是福跑不了,是祸躲不过”,他的厄运亦是他成就伟人的机遇扑面而来。这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汉武帝发兵讨伐,李陵为将,请“自当一队”。后李陵战败被俘,武帝自然很恼怒,群臣为讨好武帝而不敢追究李广利的渎职罪,便把责任全部推到李陵头上。司马迁在回答武帝的召问时,没有随声附和,只不过是讲了几句真话,几句公道话。他说兵败主要责任在主将李广利,李陵有乃祖飞将军李广之风,虽然被俘,一定会设法报答汉朝的。汉武帝听他胆敢指责国舅李广利,加之本来就对《太史公书》中如实记载景帝和当朝皇上的错误忌恨在心,便大发雷霆,以诽谤罪将其打入天牢。李陵被灭族后逼迫投降,司马迁被罪加一等,以“诬上”罪判处死刑。要免得一死,一是交五十万钱,二是愿受宫刑。清贫的司马迁没钱自赎,为实现写出一部中国通史的梦想,只得屈辱地自请宫刑,割舍作为男人的生殖器官。他超越了常人的物质和精神处境,“不虚美,不隐恶”,“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一部史书在人间。48岁受难,死于56岁,终了还是“有怨言,下狱死”。
传说是司马迁的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岗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历代皇上多视其为判臣,封建文人少有敢推崇者,祠墓的扩建维修多是当地县官和民众所为。
登上山门,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文,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叫随清娱,自称司马迁之侍妾,迁遇难后忧伤致死,褚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从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二位好朋友啊!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分为五指,人称五子登科,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注意,最后一段有两个问题,共6分。
第六大题,就是试验田。今年“试验”了什么?和去年一样,一旧一新。旧题是句式转换:三个短句改写成两个不同主语的长句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被《红楼梦》揭露了
改写一:以《红楼梦》为主语:
改写二:以曹雪芹为主语:
新题是:建国六十周年检阅,讨论增加四个方阵:抢险救灾、维和部队、志愿者、外来务工者,请考生选定一个方阵,写一篇入场解说词。这个题目虽然新,但是格式却一点也不新,看看咱们的考生,基本上都是“现在走过来的是……,他们(面貌)……,他们中间有(人物)……,他们的精神……”,考生们既见过猪跑,也吃过猪肉,只是都写成一种格式,怕未必是出题人的初衷。
总之,今年的考题,难度总体上和去年持平,符合“保持稳定”精神。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