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防止炒作“高考状元”更要防止重奖

作者:不详  时间:2009/6/25 6:57:13  来源:人民网转载  人气:346
  高考23日放分。记者上午从有关方面获悉,截至记者发稿时,今年北京市理科最高分是人大附中的宁少阳(男),加分前总分为703分;文科最高分是101中学的刘庭梅(女),加分前的总分为688分。(6月23日《法制晚报》)
  一些地方在高考成绩出来前,就下发“红头文件”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地区、学校、学生的高考成绩、升学率等具体情况,不得炒作“高考状元”。是的,炒作“高考状元”似乎成为后高考时期的“必考题”。媒体热衷“炒”,因为有“看点”;学校希望“炒”,因为由此可以“出名”;家长默认“炒”,因为儿女的荣耀就是家庭的荣耀。笔者不知道,“状元”本人愿不愿意被“炒”,但可以肯定,你一勺,我一勺,只怕被折腾得疲惫不堪。
  笔者注意到今年有一些媒体在报道“高考状元”上的“措辞”很严谨,新闻报道中没有敏感词“高考状元”,而是以文理科第一或文理科最高分来“代替”,这也规避了炒高考状元之嫌。当然,也有网站专门制作了“高考状元”网页,不忌讳有关规定。无论“高考状元”是否更换“名称”,实质没有任何区别。随着各地“高考状元”的新鲜出炉,炒作高考状元恐怕不是一纸文件所能阻止。
  经历了高中三年日日夜夜的奋战,经历了高考的两天激战,又经历了十几天的等分煎熬,包括高考状元在内的高考生,很疲劳,很需要休息。媒体适度地报道高考成绩,是媒体的责任,但如果是“追逐”高考状元不放,非要挖出高考状元的“背后新闻”或“成才之路”,那就是踏上了“炒作路”。这一点媒体要“自律”。
  除了媒体在炒作高考状元外,还有一种更厉害的“炒作”,那就是对高考状元的重奖。2007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陈默,仅仅一个月时间,获得各方面奖励共68万元。陈默的家乡南安水头朱子祠基金会,拿出55万元作为陈默的奖学金。陈默一家商量后决定,将其中50万元捐给家乡南安的一所中学。类似的重奖每年都有,今年是否会出现重奖高考状元的情况呢?很难说没有。重奖高考状元将高考状元价格化、金钱化。
  “奖励适当才是对人才最大的尊重”。更何况是对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准大学生,用奖励的多少、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他们的成绩,甚至作为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不仅使奖学金变了味,社会的人才培养观念也值得重新审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