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的词义溯源

作者:石礼国  时间:2009/6/30 18:03:3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02
   “二百五”一词属惯用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①讥称有些傻气、做事莽撞的人;②同方言“半瓶醋”,即比喻对某种知识或某种技能只略知一二的人。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其词义来源众说纷纭。有钱串说,冒充说,牌九说等等。
  一说:《俗语典故精选》里说:古时铜钱中间有孔,为便于携带用绳子串起,每千个为一贯,也叫一吊,五百个为半贯,也叫半吊子、半封。人们常用半贯子或半吊子、半封(谐音“半疯”)来形容那些对事情一知半解却硬充聪明的人。五百的一半是二百五,“二百五”还不如“半吊子”。因此,用二百五来形容那些头脑简单、做事莽撞,傻里傻气的人。
  二说:《最新实用百科知识全书》里介绍,苏秦是战国时的纵横家,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在齐国被人刺杀将死。齐王很恼怒,要在全国公开悬赏通缉凶手,为苏秦报仇。苏秦临死前要求齐王按他说的计策办理,才能迅速抓住凶手。于是齐王让人把苏秦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本王正想除掉他,可是一直未能得手。现在有人刺杀他,可得封赏黄金千两。”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后来人们就以“二百五”称那些懵懂傻气、脑子缺弦的人。
  三说: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原为一员,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员,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反映了当时唐长安群众对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今天,“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还有一说,与推牌九有点关系。《最新实用百科知识全书》还说:旧时牌九中有“二板(四个点)”和“幺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是十个点,在牌九中被称为“毙十”,是牌九最小的点,它什么牌也“吃不上、管不着”。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幺五的简称)”这个词来形容那些什么事也做不成的人。时间一长,人们叫来叫去就把“二板五”叫成“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刊登在2005年7月8日的《考试报(高一语文)•字词天地》上)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