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下”——我国古代卑己尊人的代称举隅
作者: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 石礼国 时间:2009/7/5 11:32:19 来源:shiliguo 原创 人气:798
“下”在古代已有屈己尊人的含义,如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下”即是降低自己的身份去结交,有礼貌地去对待。因而, “某下”也就成为了对别人的敬称。
“陛”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荆轲刺秦王》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阶前有专人担任警卫,臣下有事报告,通常由警卫者转达。称为“陛下”,就因不敢对帝王指名直呼。臣子常处于台阶之下向帝王对话,因此自称“处于台阶之下”,便成为对帝王的尊称了。秦以后专称天子为陛下。汉•蔡邕《独断上》说:“陛下者:陛,阶也,所由升堂也。天下必近臣执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上书亦如之。”( 又一说: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如《论积贮疏》“窃为陛下惜之。”
又有“殿下”,“殿”本来指高大的房屋,宫殿;《后汉书•蔡茂传》:“梦坐大殿。”《唐雎不辱使命》:“苍鹰击于殿上。”后尊称诸侯王为“殿下”,因为他们大多在宫殿里接见群臣;群臣多在殿下朝拜君王。魏晋六朝时称皇帝或皇太后为“殿下”;汉以后称太子,诸侯为“殿下”;唐时太子,皇太后,皇后被尊称为“殿下”。后来对皇太子、亲王的也称“殿下”。
又有“麾下”,指对将帅的敬称。 “麾”本来指将帅用来指挥军队的旗帜,也泛指一般的旗帜。将帅的手下自然位于“麾”下了。后代指对将帅的尊称,有自甘于其指挥下的意思。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这里“麾下”代指周瑜。
“阁”指内阁(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我国古代三公皆有阁,唐赵磷《因语录》说:“古者三公开阁,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阁。所以世之书题有阁下之称。……今又布衣相呼,尽曰阁下。”因此,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地位的人称阁下,当面称自己处于“阁”下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尊敬。谓不敢直指其人,故呼在其阁下侍从者而告语之。“阁下”泛称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后来使用范围扩大,同辈之间也可以称“阁下”,多用于书信中。如白居易《与苏州书》:“阁下为仆税驾十五日,朝觞夕咏,颇极平生之欢。”今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总理阁下。
称将军为麾下,称贵宾 (如总理、部长、大使等)为阁下,意思是不敢直接麻烦你,而请你身边的办事人员转达,但实际上还是指对方。
对有一定地位的人或使节称“节下”:“曾国藩回忆昨夜写的榜上举人的名字,无论正榜副榜都没有“薛福成”三个字。“是个落选的士子。”他心里想。第二行写着:“恭呈太老夫子元侯中堂节下两江治理八条”。 ”大概是表示愿意处于对方“节制之下”的意思。
“膝下”尊称父母。 “膝下”原指儿女幼小时常倚在父母膝旁,言父母对幼孩之疼爱。人都是膝下人,每个人都从膝下长起,少时二三岁,开始绕着父母牙牙学走时,就成了父母的膝下乐,大了出门在外给父母写信,讲的也是“儿行千里,远离膝下”。因此,旧时称有无子女为“膝下怎麽样?”给父母写信,常用“膝下”表恭敬。如宇文护《报母书》:“迷离膝下三十五年”,以表示对父母的思念。
又有以“足下”尊称朋友。始于春秋时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而死。晋文公伐木制屐,每怀割股啖君之功,常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真令人伤心啊,足下)。” 这里的“足下”本指脚下穿的木屐,晋文公睹物思人,以物代人,也就成为对介子推的敬称。战国时多称诸侯国国君“足下”:《战国策 燕策》“足下以为足,则臣下不事足下也。”在古代,足下”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乐毅《报燕惠王书》:“恐伤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鸿门宴》:“谨使臣良奉璧一双,再拜大王足下。” 这里是下称上。。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称任少卿为“足下”,这是朋友相称。后来,“足下”逐渐推广到对朋友的对称敬词了。如《谭嗣同》“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见伊滕氏。”后指对朋友的尊称,多用于对话或书信中。
也有直接用“在下”来表示自谦的。在下:多用于早期白话。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故自称在下。《元曲选》王子一《误入桃湖》:“我们都散罢,待明年容在下还席。”如:仁兄在上如《范进中举》:“在下倒有一个主意”。现在多用于自称,谦辞。
还有一种用“下某”的形式表示自谦尊人。如”“下风,《左传僖公十五年》:“实闻君之意,群臣敢在下风。”又如“下官”,《窦娥冤》:“下官监斩官是也。”又有“下情”,《晋书 陆纳传》:“欲与公一醉,以展下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