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的亲笔致歉信道出了啥?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0/15 14:02:48  来源:wrg 转发  人气:701
  温家宝12日致信新华社更正听课笔记中错误并向读者致歉。
  身为国务院总理,有多少国家大事得让他去操心,可温家宝总理却为了听课笔记中的一处错误致信新华社总编室加以更正,并且向读者表达歉意,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按说,更正这样一个“错误”,温家宝总理完全可以委托身边的工作人员去办,甚至一个电话就行了,更何况,毕竟温总理不是专门研究岩石学方面的专家,表述中出现差错也情有可原。然而,温总理却相当认真,亲笔写去了更正信,总理此举,彰显出无比严谨的治学态度。
  而且总理笔记中的这一小小“差错”,纯属专业性知识,一般人很难发现,即使注意到了,又有谁会为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却跟总理去较真呢?然而,温总理却“小题大做”,郑重地予以更正,为的就是对学术负责,对读者负责,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温总理处处身体力行,做治学、敬业的表率。这不能不令人联想到眼下弥漫在学界和官场的虚浮风,某些专家学者习惯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即便是明显的错误观念也听任其以讹传讹,误人子弟;少数官员则总是喜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常常以“工作需要”为藉口替自己的错误乃至违法违纪行为掩饰和开脱责任。如此治学、为官,与总理的言行相对照,难道不觉得羞愧么?
  温总理的“致歉”与教育部的“贴金”
  据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0月13日致函新华社总编室,对该社前天发表他《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讲话中的内容提出更正,并向读者致歉。新华社前天刊登温总理9月4日到北京35中学听课后发表的8000字讲话,当中提及有学生提问时脱离老师讲课主题,称喜欢岩石,但老师直接将问题扭过去,做法不好;应该因势利导,总理并简单举出了几种岩石名,启发学生兴趣,如“沉积岩、岩浆岩、火山岩”。大学毕业于地质学系的温家宝昨日指出,“应为沉积岩、岩浆岩(也可称为火成岩)、变质岩”。岩浆岩和火山岩属同一类。
  此前,也有报道,在当天听课之后的座谈会上,地质工程师出身的温家宝点评上课情况时,指出地理教材有问题,对中国地区的划分不清楚。课本将中国西部省份陕西、甘肃划入华北地区,缺乏自然的或行政的依据。没想到,几天后,被批评的中国地图出版社在官方网站上发表另一篇声明,引述论据称自己出版的地图没有错。出版社称,将陕西、甘肃划入“西北地区”是行政划分或经济划分,而地理教科书采用的是自然划分,根据众多权威专家科研成果,全国高校地理专业师生普遍使用的教材,以及《辞海》的解释,陕西、甘肃是属于“华北地区”。由此推论,出错的不是出版社,而是总理。为什么出版社敢于向总理叫真?为什么总理出错的消息能顺利地见诸于网络媒体?这不正是因为温总理有平易近人的博大胸怀吗?总理也是人,也保不准会有失误,但温总理这种对待失误的宽容态度,又岂是所有干部都具有的呢?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9月28日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举行的“国庆60周年成果发布会”公开表示,中国大学按科技论文数排名,“自2004年以来,科研能力一直排在世界第5位”。他并说明“世界第5”是源于“科学引用文献索引”(SCI)所提供的数据。 “科学引用文献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出版,收录全世界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SCI的数据显示,到200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校的SCI文章,平均每校达到2300多篇。应当承认,我们在大学中从事科研的人数绝对值大,论文数量必然多,但数量和质量是两回事,而且论文数量也不能代表科技实力啊。在学术界腐败、抄袭丑闻不断之际,中国教育部一席“科研能力排名世界第5”的谈话,立即引起各界的批评。有专家认为这项定论非常不严谨,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到目前为止,教育部还没有就此事正式响应。
  教育部的工作一直为广大民众所垢病,从大学生的“被就业”到中国成全球最大的“博士工厂”,总能招来国人的一通批评。我们讲,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有点问题不算什么,有问题也是发展中的问题,老百姓可以理解。但我们不满意的是这些官员大佬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为什么不能象温总理那样真诚面对,却总爱文过饰非呢?我们的领导喜欢说“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但到了自己头上却是只喜欢听颂歌唱高调了。
  文章要结束的时候,从网上看到,温总理昨天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出席中美“二轨”高层对话的美方代表,会见结束后温家宝雨中撑伞送基辛格。一个大国的总理,总是如此地注重细节,看来我们的教育部还真的有好多东西要向总理学习啊。
  温总理亲笔致歉的背后
  今早,如往常,进地铁,买一份京华时报,一则新闻映入眼帘:《温总理自纠差错向读者致歉》。读罢,感慨之余,不禁在想:温总理亲笔致歉的背后究竟说明了什么?
  今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看望师生。并一连听了五堂初二课:数学、语文、研学、地理、音乐。新华社10月11日播发了温家宝总理在现场的讲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文中 温总理讲到:其中岩石的分类为:沉积岩、岩浆岩、火山岩。然而当昨天总理发现其讲话有误后,就立即给新华社总编室发来了一封更正信:
  贵社昨天播发我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文,其中岩石学的分类,应为沉积岩、岩浆岩(也可称为火成岩)、变质岩。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致以歉意。
  在常人看来,温总理的这点失误并不算什么,并且由于是即席讲话,有点口误也属正常,完全不必这么小题大作,顶多私下更正一下就得了!但总理的做法却是如此出乎我们的意料:他是在以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全国人民形象诠释:何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由此想到某些高校老师剽窃、抄袭论文以及其他不堪为师的行为,不禁为之汗颜。“世事难料,人心不古”—— 面对某些老师感叹世风日下,学生不尊重自己的喋喋抱怨,我又在想:师将不师,我们更何谈“师道尊严”?
  由此引申开去,我更要对全国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员说:向温总理看齐吧,只有像温总理这样,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的尊敬,也才能真正把我们的国家治理好!
  毕竟——治大国如烹小鲜,更何况——上梁不正,下梁更歪!
  附网评:
  温总理致歉信感动亿万读者 彰显大国总理谦谦君子风范
  温总理致歉:那一低头的温情
  其实,有的时候,男人低头了会变得更伟岸。    灵魂在高处
  溫总理致歉改錯说明他人格高尚胸怀伟大,也让那些死不认错的官员汗颜无比
  放下浮躁,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有这样的好总理,国之福也!人民之福!
  温总理向读者致歉体现了他襟怀宽广、坦荡如砥的大国领导人风范。体现了他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的作风。体现了他知错就改、严于律己的崇高精神。折射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崇高的精神风范。
  “好字 好人 好总理 真心 真诚 真性情”。
  一封70来字的亲笔信,一张感人至深的‘撑伞图’, 恰好体现温总理尊重“二老”的工作作风:尊重“老百姓”, 尊重“老同志”和“老朋友”,如此前的数次探望季羡林等。
  对于中国领导人的朴实亲民,国人并不陌生。
  2008年9月4日,人民网“特别制作”的“什锦八宝FANS圈”页面正式上线。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旗下的国家级网站,人民网此举被网友认为是官方正式认可“什锦八宝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粉丝团。短短几天内,注册成为“什锦八宝饭”的网民就约十万之众。
  胡锦涛和温家宝还分别于2008年6月20日和2009年2月28日,首次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 
  “这是中国政治文明焕发出的别样风景。”
  温家宝总理在雨中考察工作时总是坚持自己打伞的细节,也一直被传为美谈。而总理先后八次赶赴四川地震灾区看望慰问灾民,为受伤群众让路、亲手为灾民炒菜等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更给公众留下无法磨灭的记忆。 
  一直以来,西方世界看待中国领导人,总是给涂上“威权主义”的色彩,温总理的一言一行,正是对这种“有色视线”的有力反驳。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123 于05-16 10:01发表评论: 第1楼
  • 总理,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