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其父而不兼其子——《战国策》小故事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1/6 14:59:01  来源:JEOPHY 转发  人气:3291
  敬其父而不兼其子
  田子方陪侍魏文侯坐着,太子击小步急走着入殿 拜见魏文侯,宾客大臣们见状都站了起来,只有田子方不站。魏文侯显出不高兴的神色,太子也如此。田子方述说道:“为了太子我应当站起来吗?无奈这不符合礼 仪。不为你站起来吗?无奈这又将得罪你。请允许我为你讲述一件往事:楚恭王作太子时,一天打算出门到云梦去,路上遇见大夫工允,工允就快步躲进人家的门 中。太子下车跟着他到这家人家的门中,说:“你是大夫,为何要象这样?我听说:尊敬父亲并不要同时尊敬他的儿子,如果同时尊敬他的儿子,没有什么比这更不 吉祥的了。你是大夫,为何要这样?工允说:先前我只望见你的脸,从今往后我要记住你的这片心意,(我)确实会象这样的,你打算上哪儿去?”(听罢)魏文侯 说:“好。”太子上前述说了楚恭王说过的话,说了三遍后请求跟从田子方学习。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这些话全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淳于髡告辞起行,来到赵国。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园客养蚕
  园客是济阴人。相貌俊秀,乡里人纷纷想把女儿嫁给他,客始终不娶妻,客曾经种了五色香草,连续种了几十年,吃它的果实。一天,忽然有一只五色神蛾,停在香草上面。客收下了蛾,用布铺垫,蛾在布上生了蚕,到蚕结茧时,有仙女在夜里降临,帮助客养蚕。客用香草喂蚕,最终获得一百二十个蚕茧,大得象瓮。每一只茧抽丝都要抽六、七天才抽完。抽丝完毕,仙女和客都仙去了,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去处。
  观画二则
  (甲) 马正惠公曾经(十分)珍爱他所藏的戴嵩的《斗牛图》。在空余的一天里,他把这幅画陈列在厅前,有个缴租的老农看了暗自发笑。公心里感到疑惑,就问其中的缘故。老农回答道:“我不知道画,但认识真的牛,牛它正当斗的时候,应把尾巴夹在两腿间,即使力气很大的壮汉也不能把它拉出来。这图上画的牛都举着它们的尾巴,好象不象啊!”马正惠公听了,为这番话叹服。
  (乙)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在《牡丹丛》下面画着一只猫,他不知道这幅画的好坏。丞相吴公与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一天看到这幅画以后说:“这画上画的是中午的牡丹。凭什么了解(明了)呢?那牡丹花张口开放,但颜色干燥(不鲜艳),这是中午的牡丹啊!猫的黑眼睛眯成一条线,这是中午的猫眼。(如果)有带露水的花,那么花房收缩而颜色鲜艳润泽。猫眼早晚瞳孔都很圆,随着太阳渐渐升高,瞳孔变得狭长,到中午就如一条线了。”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画画的意图啊!
  小石城山记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士当以器识为先
  《宋史》上说,刘忠肃常常告诫自己的弟子说:“读书人应当把器量和见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一被命名为空疏不学、以之媚俗的文人,此人就不屑一顾了。”我自从一读到这话,便谢绝了(一切)应酬之言,用来培养自己的器量、见识而不使自己堕落到“文人”的地步。并把这牌子(指谢绝应酬文字)悬挂在屋内,来拒绝别人的邀请,这是大家所看到的,你是还不知道呢,还是要认为随一般的社会习俗做这些事情无伤于培养自己的器量和见识呢?李颙再三要求我为他死去的母亲写传,最终我也已经推辞掉了,原因是只为了一人一家的小事却和经学政治等大事无关,那么我是不会写的。韩文公的文章开始写于八代衰落的时候,如果只写《原道》、《原毁》、《争臣论》、《平淮西碑》、《张中臣传后序》这些文章,而一切“铭状”(指应酬文字)一概拒绝写的话,那么确实可称是近代泰山北斗了,而现在我还不敢认可他。这不是我的话,当时刘叉(唐朝诗人)已经指责他了。
  观其言而察其行
  哀公问孔子说:“应该选取什么样的人才呢?”孔子回答道:“弓与箭协调,然后才能要求它射中;马老实善良驯服,然后再去求取好的骑手;人一定要忠实 、诚恳、稳重、朴实,这以后才能要求他的智慧和才能。现在有人不忠实、诚恳、稳重朴实,却富有智慧、才能,像这样的人犹如豺狼一般,不能让你的身体靠近它。因为这个缘故,先要看他确实是仁厚、诚恳的人,然后才亲近他,如果这个人又有智慧才能,然后在任用他。所以说,亲近仁厚的人并任用他的才能。选取人才的方法,不仅要听他说,更要观察他的行动。言语是用来抒发他胸中的志向和感情的,能干事的人,一定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因为这个缘故,先要看他说的,然后考察他的行为。用言语来考察他的言行,即使有为非作歹的人,也无法掩饰他的真情。”哀公也说:“好的。”
  小港渡者
  庚寅年的冬天,我从小港想到蛟川城去,让小书童用木简捆好书跟着我。当时正值西边的太阳落山,傍晚的炊烟萦绕在树梢。远远望去蛟川城大约有二里路左右,我就问摆渡的人还能否在南门关闭之前到达,摆渡的人仔细地看了看我的书童,回答道:“慢慢地走,南门还开着;走得快南门就关了。”我有些生气认为他在戏弄我,赶紧行路。到了半路上,小书童仆倒在地,木简断裂,书散落一地。书童哭哭啼啼地没有马上起身,等到他理好书、捆上,南门已经关上了。我闷闷不乐,想起摆渡的人的话近乎真理。天下的人因为急躁而自己失败、到了傍晚还走投无路、无处可归的人,恐怕就如同这样吧!恐怕就如同这样吧!
  逆旅小子
  戊戌年秋九月,我从塞上回京师,在石槽过夜。旅店的小男孩身体瘦弱可怜,穿着破布单衣,没有鞋袜穿,而店主人很凶狠地用鞭子抽打他,小孩儿哭得很凄惨。问左右邻居人家,他们说:“这是店主人的哥哥留下的孤儿。他们有一小块田地,牲口农具生活用品大体都具备,店主人怕这小孩儿长大了和他分家产,所以不管他受冷挨饿,只差遣他干苦活。夜里就把他关在门外,寒风一刮,就活不成了。”我到了京师,两次写信告诉京兆尹说:“应该下文叫县里将店主人捉拿审问,让乡邻担保他以后对小男孩好,然后再放他。”
  第二年四月,我再次路过这里,乡里人说:“那小男孩果然在那一年冬天死去了,店主人也突然死了,他的妻子儿女、田地房屋、牲口财物都归别人所有了。”我问他们:“县里官吏曾经训斥审问过店主人吗?”那却还没有。
  从前先王用道义开导百姓,还担心愚顽的人不明白,所以用“乡八刑”来督察百姓守法,对那些不孝父母,不顺从兄长,家庭不和睦,姻亲不和善,对朋友不讲信用,见别人有危难不帮助的人,就按刑法给以处罚,五家相互担保,有犯奇怪邪恶罪行的,便五家都牵连到,以此来堵住百姓犯罪的途径,使百姓无从产生邪恶念头。管子的法制,则是从乡师到什伍的负责人,互相监督,出现了犯罪的,都要追究司法官吏。大概周公所担心的,只是百姓习惯于苟且偷安。至于管子,又更担心官吏玩忽职守,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世道的变化。
  论盛孝章书
  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
  《春秋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
  跋范文正公帖
  范文正公的书法,落笔痛快沉着,非常接近晋人、宋人的书法。过去苏舜元的书法以奇妙名闻天下。不肯称赞同一时代的人。人们只称道文正公的书法可与《乐毅论》相提并论。我年轻时知道这个评价时,起先不认为这样。以为苏舜元瞧不起世间万物。大家都对他怒目而视,(认为他)无视王法,日后必定会被杀。但是文正公对他很好,喜爱他的才能而忘掉了他的缺点。所以才翁在评书法时就稍微加了一些直言不讳的言辞。我老年时看范文正公的书法,才知道他用笔在实处,是他最擅长的。大概文正公处世的经验很巧妙,设想他运用笔法,都能很好地进入古人的法度之中。现在士大夫们喜爱书法,应当不只是学习他的笔法,还要看他用来教育、劝诫他老朋友、亲戚的这些天下长者的言语。深爱他的书法,就要深深地体味其中的含义,推而广之,把它运用到经历的世事中去,我不相信不能成为一个善人和志士。
  柳子厚墓志铭
  子厚,名叫宗元。七世祖柳庆,做过北魏的侍中,被封为济阴公。高伯祖柳奭,做过唐朝的宰相,同褚遂良、韩瑗一起得罪了武则天皇后,在高宗时被处死。父亲叫柳镇,为了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官位,请求到江南做县令。后来因为他不肯向权贵献媚,丢掉了御史官。直到那位权贵死了,才又被任命为侍御史。人们都说他刚毅正直,与他交往的都是当时名人。
  子厚少年时就很精明能干,没有不明白通晓的事。当他的父亲还在世的时候,他虽然很年轻,但已经成才,能够考取进士科第,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大家都说柳家有个好儿子。后来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被授为集贤殿正字。他才智突出,清廉刚毅,发表议论时能引证今古事例为依据,精通经史典籍和诸子百家,言谈纵横上下,意气风发,常常使满座的人为之叹服。因此名声轰动,一时之间人们都敬慕而希望与他交往。那些公卿贵人争着要收他做自己的门生,众口一辞地推荐称赞他。
  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人获罪,他也被援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炼,象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中与裴迪秀才书
  现在接近十二月末,景色、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我知道你正在温习经书(准备应试),不敢轻易打扰你,就独自去山中游玩,在感配寺休息,同山僧一起吃过斋饭后才离去.
  (归途中)往北渡过灞水,(这时)清朗的月亮已经映照着城郭.在夜间登上华子冈,只见辋wǎng川水在月光的照耀下微波荡漾.冬天远处的山火在树林间忽明忽暗.还可以听到从深深的小巷里传出像豹子叫似的犬吠声.晚上村中舂chōng米的声音,与庙宇传来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此时)僮仆都已入睡,只有我独自静坐,常常回忆起往日,同你在一起的日子,(我们)携手赋诗,在小径间漫步,在清流旁伫立.
  等到来年春季,草树蔓延生长,可以看到山色一片新绿,白鲦tiao浮出水面,白鸥展翅飞翔,水露润湿了河岸,麦田里早晨野鸡鸣叫,这不太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不是你这样天性敏慧、性情高远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闲事相邀呢?然而,这里可是有着浓厚的情趣啊!不要忽略.                 
  借驮黄檗bò的人前往之便(带这封信),不一一详述.山中人
  王维.
  夸谈贾祸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以能者自居,深信不疑。居,任,当)。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动词,统辖)国之术。”翩翩然南。
  迨(及,等到)至楚境上,关吏(把守关口的小官)絷(拴,拘禁)之,尊卢沙曰:“慎毋(千万不要)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之于的合音)朝,大夫置馆(馆舍,宾馆)之。问曰:“先生不鄙夷(轻视)敝邑(古时自称自己的国家),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将康(动词,昌盛,安乐)我楚邦。承颜色日浅(见面的日子短浅),未敢敷布腹心(不敢向您陈说自己心里的话。敷布,陈述。腹心,真诚的话),他不敢有请(问),姑(暂且)闻师楚(为楚王之师)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这不是)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真实的情况),进于上卿瑕(人名)。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急速)言之王。趣(催促)见。未至,使者四三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闭目)。臣近(不久前)道(路中经过)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谋划)楚,刑白牲(宰白马),列珠盘玉敦(用珠玉装饰的盘和敦,歃(吸取)血以盟曰:‘不祸(为害)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安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指着太阳立誓以表示信)。”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告诉)也。”王曰:“然。”即命为卿。居三月,无异者(没有什么特殊表现)。已而(不久)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最好的办法),莫若割地与之平(讲和)耳。”王怒,囚之三年,劓(割掉鼻子)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招致祸患)。”终身不言,欲言扪(摸)鼻即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