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语言出彩八法
如果说好的题材是作品的搏动的心脏的话,那么,优美的语言该是美丽的面庞了。考生依托语言的载体,向阅卷老师展示写作才华,语言是否有亮点,是否有出彩之处,直接影响了印象分的判给。江苏高考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幽默的说:“一篇作文,出现‘月亮’,最好不过;如果没有‘月亮’,‘群星璀璨’也很好;没有‘群星璀璨’,出现‘数颗星星’也就不错;千千万万不能给阅卷老师看的是‘茫茫黑夜’、‘漆黑一片’。”考生平时习作中有意识的追求,考试中熟练的“包装”一些语句,弄出几颗明亮的“星星”,会使自己的作文生色,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取得好的成绩。下面介绍八种语言出彩的方法,以飨读者。
1、幽他一默
生活中,幽默的人到哪儿都受欢迎,幽默的语言则代表着一种智慧。请看下句:
——就像北京人吃臭豆腐,爱它的一天不吃就寝食难安,睡不着觉,有了它就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讨厌它的恨不得百米开外捂住鼻子,绕道而行,并且皱鼻子瞪眼睛比看到恐怖组织还紧张,仿佛别人打开的不是四四方方的玻璃罐,而是携带炭疽病菌的邮政快件。
此段文字,作者十分巧妙的运用了极富时代特性的新闻和广告语,风趣幽默而又极其传神的写出了两种人对同一事物截然不同的态度。
2、玩点“文字游戏”
语言最忌讳的是累赘啰嗦,然而有一种啰嗦却别有趣味,我们姑且称其为“文字游戏”。比如:
——看什么?再下一桌的下一桌问下一桌的下一桌,再下一桌的下一桌问再下一桌……
——我说你这家伙比阿Q还阿Q!
3、用一些极富表现力的句式
阅读课文时,我们常会读到一些名句,这些句子有的是用一些典型句式组合而成的。运用这些句式,可使文章具有一点大家之气。作文中不妨借鉴。例如:
(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2)莫非……欤
——鲁迅《文学与出汗》:“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中国人的文学论欤?”
(3)极尽……之能事
——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这五回书中,行文方面,竭尽腾挪跌宕之能事……”
4、巧用修辞
修辞是雕饰语言是常用手段。作为中学生,修辞是再熟悉不过了。作文中能适时用上几处,一定会让文章增色不少。如:
——只有极为偶然的机会,看到几本《儿童画报》,让我的梦不至于枯萎。
——同学们将手插进衣袋木偶般的坐着。
——幸福并不是老天爷牙缝里落下的肉屑。
——该面对的绝不逃避,该执着的永不怨悔,该舍去的不再留恋,该珍惜的好好把握,这些也许就是幸福的真谛了。
——罗纳尔多就像一辆老汽车,这一次发动机坏了,下一次是减震器,接下来是刹车、油箱!
5、一字传神
古诗很讲究“一字传神”,那是追求语言的凝练。其实我们所讲的文章的“星星”也包括那极其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
——她倒装得有礼貌,每次都主动和我打招呼,“礼尚往来”,况且大丈夫喜怒不形于色,我每每挤出几丝笑意还回去。
——没想到竟被她涮了。
6、巧妙的展示知识面
我曾让好几届学生写过同一个作文题目《我与书》,一些同学只是平淡的交代了与书结识的过程,一些同学则开书单,只有很少的同学知道巧妙地展示自己的知识面。以下是两个精彩的例子:
——18岁的我爱读书。不知何时,儿时的嬉笑已成了回忆。当有些人沉溺于网吧,有些人热衷于神聊,日暮灯下,我却端坐捧读,为屈原壮志难酬扼腕不平,为朱自清的朴实自然感动不已,驻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跟着三毛迷路在撒哈拉沙漠,听张爱玲讲那30年代的旧上海的往事,我总会有陶醉之情,久久不愿暂别,直至夜阑人静。
——在那里,我倾听“旷野的呼声”、“喧哗与骚动”,看见“伊豆的舞女”,感受“百年孤独”。
7、用些无标点的句子
我所指的是一种很长的单句,在某个成分上十分烦琐,却能起到一种强调的效果。比如:
——老师解着一道又怪又僻又新颖的极难极难的需要绕好几个“弯”才能解出的习题。
8、渗透哲理
不管是议论类文,还是记叙文、小说,富有哲理味的语言都是对文章品位的提升。比如:
——现实生活中没有完美的人生,正如舞台上没有纯粹的喜剧。
——海浪不回避礁石的撞击,才能得以壮观;人生不拒绝遗憾的存在,才得以明达。
——看客顶礼膜拜,祈祷的是来生的幸福;熙熙攘攘的人们,争取的是今天的富足。可是,走得太快,忽略了路边的风景;想要太多却失落了最珍贵的心情。
作文的训练,语言是基础,而语言的出彩不可能一蹴而就。笔者建议,一方面,考生应多读点千字名家名篇,读点学生优秀作文,读点报刊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杂文报》、《故事会》),以资借鉴;另一方面,不厌其烦地修改以前的一些习作,并请老师批阅指点,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手段,考生不妨一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