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逸自警或用来教育后代——《无逸》赏析
作者:佚名 时间:2010/2/23 11:05:0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597
《无逸》篇则集中表达了禁止荒淫的思想。无逸,不要贪图安逸,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君子所其无逸。知稼樯之艰难”?这是全文的主题和论述的核心。
接着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加以论证,开头就讲,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才懂得“小人”——农民的隐情。父母辛勤务农,而他们的子弟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妄诞,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说:“老年人,什么也不懂。”这种不孝的话在当时是决不许讲的。《康诰》中还提到,对不孝不友的人要处以刑罚。作一个最高统治者要知道下边的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来。周公接着举了殷代名君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商汤之孙祖甲,不是庄严威惧,勤自约束,“不敢荒宁”,就是久为小人,能保惠小民,不敢侮鳏寡,他们享国都能长久。尔后的殷王,生下来就安逸,不知道务农的辛劳,只是贪图享乐,因而他们享国也都不长久。周公接下去又举有周的太王、王季的谦抑谨畏,特别提到文王穿不好的衣服,自奉节俭,参加农业劳动,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从早到过午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为的是团结万民。他不敢盘桓逸乐游猎,不索取分外的东西,因而享国也比较长久。这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荒淫放纵的危害。接着周公对成王提出了希望与要求,告诫后代,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不能宽容自己说:姑且现在享乐一下,不能象商纣那样迷乱于酒。如果不听,就会变乱先王正法,招致民人的怨恨诅咒。有人告诉说:“小人恨你、骂你。”要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杀无辜,乱罚无罪。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周公所说的深入底层,关心民间疾苦,以无逸自警或用来教育后代是对的,但是逸与不逸往往受阶级条件和生活环境所左右,存在决定意识,在没有外界强大压力的情况下,王室成员“生则逸”是必然的,由“逸”而失国也是必然的。
此篇举殷王,以中宗、高宗、祖甲为次,马融、 郑玄注皆以祖甲为武丁子,但伪孔传则谓祖甲为汤孙太甲,其说本于王肃。 我以为伪孔传所说是对的,根据是《殷本纪》“祖甲立,是为帝甲,淫乱, 殷道复衰”。《国语》也说:“帝甲乱之,七世而殒。”与篇中所言“能保 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绝不同。又据甲骨文,太甲为太宗,祖乙为中宗, 武丁为高宗,可为伪孔传之说的铁证。《无逸》又说:“其在高宗??乃或亮阴。”孔子只说古时人君于父丧后,三年不言, 不言指不问政事。《吕氏春秋•重言篇》意同。《尚书大传》则作“梁闇”, 说“高宗居倚庐,三年不言”,多出“居倚庐”的话。《礼记•丧服四制》 只说“三年不言”,未说“居倚庐”。马融注《尚书》:“谅,信也;阴, 犹默也。”郑玄则从《大传》作“梁闇”,解“梁”是依庐的“梁楣”,圈 是庐。强调新君即位,行三年之丧,必居倚庐。今《尚书》伪孔传用马融之 说,从文字训诂上来看,谅,信也;阴,默也,是正确的。古代君主是否都 行三年之丧,不问政事,固是问题,但还有道理可说,至于“居倚庐”则无 什么根据。子贡于孔子没后,在墓傍筑庐,守丧三年,这是个别例子,其他 弟子也不这样做,何况此礼未必通于国君。因此,伪孔传这一说可以代表魏 晋间人对这个“谅阴”的解释,有参考价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