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何远离名著?
作者:佚名 时间:2010/4/3 6:23:45 来源:jiangxw 转发 人气:701
“大学生为何远离名著”的疑问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有人说,现在是网络时代,今天的在校大学生早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就已习惯了数字时代的浅阅读,互联网上五光十色、新奇时尚的内容和表现方式使影视等传统的强势媒体都难以招架,名著乏人问津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有人说,名著的写作背景、人物故事早已远离了今天的现实,艰深的内容、陌生的语言、庞大的篇幅……阅读名著如同攀登一座座高山,在重重障碍面前,不要说心浮气躁的年轻人读不下去,就是耐性颇佳的成年人,又有几个能读下去呢?
有人说,功利化的社会氛围和价值取向难辞其咎,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就业压力使大学生们更愿意阅读快餐式的流行读物,而读名著除了能增进所谓的个人修养之外,还能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呢?
这些解释似乎都有道理,但是我总怀疑:大学生不读名著也许是因为从来就没人告诉过他们,名著是生命中不可错过的美好。
“名著”是这样一种书:你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自有文字以来,记录人类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浩若烟海,但是历经时光的淘洗而最终流传下来并被一代代读者反复阅读的“名著”其实并不多。这些书之所以能战胜时间,根本原因在于它们体现了对人类本性和社会本质的深刻洞察。社会越发展、技术越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越强大,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上镌刻的那句“认识你自己”在人类心中引起的回响就越巨大。互联网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任由信息如何爆炸、传播如何快捷,人类的喜怒哀乐、最基本的恐惧和希望不会改变。而那些被时光打磨得闪闪发光的古今名著正是破解人性密码的钥匙。翻开名著,你就将与人类历史上最睿智、最博学、最风趣、最坦诚的心灵展开对话。退一万步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一二”,人总会遇到消沉、迷惘、痛苦、软弱的时刻,在那些阴暗的日子里,有智者与你相伴同行、促膝交谈,对心灵该是怎样的慰藉?在这个迅猛变化的喧嚣时代里,拥有一份心灵的宁静与清醒,不也是一种幸福么?
即便站在纯粹功利的立场上,阅读名著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近些年来,许多在华外资企业苦于招不到合格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以中国人口之庞大、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雄居世界之冠,竟然出现“人才荒”,实在令人诧异。一些外国企业家表示,中国大学生外语很好,但是缺乏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外资企业的员工往往来自世界各地,只有那些对各个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理解的管理者才能把这些文化背景迥异的员工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团队。中国非常缺乏这种跨文化的管理人才。而许多大学生并不知道,了解一个民族最好的途径就是去阅读塑造了这个民族的经典名著。巴尔扎克的名言“小说是一个民族心灵的秘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只读流行读物不读经典名著,就如同只吃快餐不吃正经饭菜,日久天长,其健康令人担忧,而更让人担忧的是由此而来的心灵的荒芜与浅薄。拒绝名著就等于拒绝了思想的丰盈。一个在精神上始终长不大的人,如何能担当重任?
错过了名著,你就错过了生命中某些美好的事物。而有些美好,是不应错过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