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里下雨了吗——与2004年南通市中考满分作文《雨夜思绪》作者康云飞同学的对话

作者:光荣初中 张斌|  时间:2005/3/29 18:43:3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828
  老师:南通市2004年中考作文以“倾听”为话题,范围比较宽泛,你是如何考虑拟题的?
  康云飞答:导语中有“倾听自然的声音,倾听美妙的音乐,倾听师长、朋友、同学真挚温暖的话语……我们共同在倾听中成长”这段提示,我平时感触深的是听雨,而且我喜欢在夜晚静坐独思,就很自然的定下了《雨夜思绪》这个题目,借听雨写自己返归自然的心绪。
  老师:这个题目不错,给了你自由驰骋的空间,而且你也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点。这次中考前你为写作做了哪些准备?
  康云飞答:看了两本高中阶段的作文选辑,《雨夜思绪》的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的文字都是从中得到的灵感。平时积累了很多靓丽的句子,这次也用上了。
  老师:作文的语言积累很重要,这方面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康云飞答:我平时做积累的方式可能跟大部分同学不同。首先,有选择地看文章,不喜欢的文章不看,喜欢的就多看。比如,我喜欢拜伦、雪莱的诗,就多做些研究。其次,遇到自己欣赏的句子,首先不是记录在笔记本上,而是记在脑中。再次,我每晚都要将白天所得在脑中梳理、整合,隔些日子便做回忆,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
  老师:你觉得《雨夜思绪》的成功之处是什么?你自我欣赏的语言有哪些?
  康云飞答:有文化品位吧,这多少提升了文章的档次。我最欣赏的句子是第二段的第二句。有点遗憾的是在倒数第三段之前还有一个排比句未写。现在想想,不写也行。
  老师:《雨夜思绪》是一篇散文,为什么不考虑写成一般记叙文呢?你细节描写的功夫曾经让大家很倾倒呢。
  康云飞答:散文更能让我随心所欲,虽然对语言的要求明显要高一点,但它具有更好的表现性和描写性,可以写出对生活真切的体验、理解以及独特的态度。
  老师:你是怎样得到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态度的呢?
  康云飞答:细心地看生活,做事慢条斯理,苏辙说过养气为文嘛,细心辨别,你会发现这世界多彩的一面,身边有许多精彩。
  老师:呵呵。最后再问你一个问题,大部分同学考前都准备了一些应试的材料,但当真正看到文题时,总感到“切”不上,怎么办?
  康云飞答:准备得还不够呗,多看一些,总有切得上的。
  附作文:
  雨夜思绪(50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一杜牧
    我喜欢独自一个在夜里倾听细雨的声音,雨是自然的精灵,我想。开上台灯,黄色的灯光洒上一片温暖,泡上一杯香茗,细细的品,静静地听……
    打开窗,清新的泥土芳香夹着淅沥的雨声飘然而入,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不出的惬意。我要三分易安的婉约,三分东坡的豪放,三分耆卿的淡泊,一段纳兰的心绪,凑成十分的惬意再来倾听这自然的雨声。
    春雨细小,使人温馨。她清新而不妩媚,纤小而不失豪劲,她总是细细地诉说,诉说春的幽远和煦。夏雨的豪爽让人痛快。她像惊世骇俗的佳作美文,忽而高山流水,忽而一泻千里,忽而崇山纳壤,忽而大海吞流。让人畅快淋漓。秋雨凄凄怨怨让人爱怜,她忽而浅吟低唱,忽而如行云流水忽而欲说还休。冬雨不再矜持,但她仪态端庄雍容典雅。倾听着四季的雨声不觉感慨镜花水月,沧海桑田。
    雨是有灵性的,她似乎顺乎人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同样是温柔的,不见“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还是妖艳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每当寒暑易节,总感慨世间险恶,红尘滚滚,于是便更向往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杯中的茶已尽,不愿再倒一杯。妙玉说过:“一杯为品,两杯便成了解渴的蠢物。”
    风属烈性,雨属知性。
    风属艺术,雨便近乎哲学了。
    喜欢一个人在夜里倾听雨的声音,倾听这自然的旋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她使我思绪不断,这思绪如同一片白云,飘在我心灵上空,使之变得宁静而高远。
    凡人多一分世故便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便少一分高雅。我倒宁愿少一分机智多一分高雅。醉心于这归依自然的高雅。
    夜深人静,挑灯听雨,会心之处,不觉莞尔。
  (张斌,江苏省如东县光荣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初三年级备课组长,邮编226407,E-mail:songtao3252004@yahoo.com.cn)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