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诗词中“王孙”一词的含义
作者:福建省福鼎一中教师 陈杏德 时间:2010/10/11 21:26:38 来源:chenxingde 原创 人气:11080
本来嘛,就像“公子”的本义是“公侯之子”一样,顾名思义,“王孙”的意思就是“帝王子孙”。但我们读书,尤其是读古诗,却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而要结合 具体诗句灵活地理解。例如这个“王孙”,它在古诗词中的更普遍用法是指“游子”,而这一含义是早从西汉就开始了。西汉初年,赫赫有名的淮南王刘安的门客 “淮南小山”(大概是笔名吧?可见“笔名”乃至今天的“网名”或“马甲”是古已有之的)所写的《楚辞•招隐士》就有这样的辞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 萋萋。”——这两句非常有名,它是此后,尤其是唐诗宋词中大量应用“王孙”来表示“游子、离人、情郎”的滥觞。
例如,鼎鼎大名的 唐代诗人王维、白居易就用“王孙”表示“游子”或“离人、情人”。
蘅塘退士选编、章燮注释的《唐诗三百首注疏》,在王维《山中送别》 “春草年年(一作“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句后注曰:“王孙作所别之人解。……解王孙者不一其意,读者必须揣辞推意以合题指耳。”
这是《唐诗三百首》的最早注疏本,已经把“王孙”解释为“所别之人”,也就是“游子”,古代或称“行人、征人”;还特别交待读古诗必须根据不同情况 (“不一其意”)揣摩出最符合文中意思的解释(“读者必须揣辞推意以合题指耳”)。
从章燮以后到今天,把此处的“王孙”解释为 “所别之人”、“游子”、“行人”甚至“情人、情郎”,就一直被公认和沿用下来。近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在“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后就作了如下的 解说: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 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 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有“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名句。这里的 “王孙”也是“游子”的意思,它也是“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的。
以上都见于《唐诗三百 首》,而且都是中学语文课本里有的。我想,不会有哪一位语文老师只是死死抱住《辞源》、《辞海》,把它们都解释为“公子王孙”吧?
当然,同样是《唐诗三百首》里的,有的地方“王孙”确实是“帝王子孙”的意思,例如杜甫《哀王孙》:“可怜王孙泣路隅”、“王孙善保千金躯”……。而同 是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中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却是作者自称,但不是吹嘘自己是“帝王子孙”,事实上他也不是,而是表达了自己对山居生活的热 爱,愿意长久地在这种幽雅宁静的山中居住。如果要说此处的“王孙”代表什么,那就是代表甘当“隐士”的作者自己了!
——这就是章 燮所说的“解王孙者不一其意,读者必须揣辞推意以合题指耳!”对“王孙”一词的理解应当如此,对古诗词甚至所有古文中其它词语的理解又何尝不应当如此!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