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教育的缺失是一种社会病

作者:王传言  时间:2010/10/25 22:01:3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71
  现在的大学校园存在一个怪现状:许多学生投入大量精力学习英语,却不能准确熟练地使用母语。在中国人民大学近日举办的首届中国语言生活学术研讨会上,该校文学院副院长贺阳对当代大学生的母语能力表达了失望之意。他认为,投入不足、教学内容与模式陈旧是导致母语教育滑坡的主要原因。(10月21日 《中国青年报》)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母语,而在每一个国家的高校内都会对于母语有着强化的教育。这不仅是对于本国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于本国文化的热爱和褒扬。但是在中国目前的大学校园内,大学语文的教育却存在着一种缺席和失语的状态。很多高校,大学语文仅仅是公共选修课,有的则是专业选修课。而相反,对于外语尤其是英语的投入乃至重视程度是远远超过大学语文的,这样的一种实际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可以说,大学的文化精神可以体现一个时代的文化传统。在民国时期,尽管战乱频仍,但基本的高等教育还是保持了世界较高的水平。中国的现代大学教育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扎根、生长的。同样,那个时代的大学文化无不是体现了一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源流精髓,也正好契合了整个时代的风尚。那个时候,大学语文在内的课程应归属于国文课程内,而不仅仅是专业选修的悲惨境地。
  如今,造成的这种重视外语轻视母语的现状,无不在透视着这个社会的疾病程度。那就是越来越功利化,因为英语的水平能够与将来的就业直接相关或者是直接到国外的高校进修的阶梯。而母语即使再好也不会变成一种敲门砖。功利化的社会风气之下,任何事情都是结果导向的,没有成果的话就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而这样的风气应该说是大学语文教育失语的最主要的原因。
  在这个原因之外,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仍未摆脱中学语文教育的传统思路和方式。因而有学生将“大学语文”戏称为“高四语文”。这样的一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也将大学语文教育推向了一个死角。2009年,学者曾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的319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测试他们对一些常用汉字的辨识和选择常用词语的能力。结果让人大跌眼镜:高达68%的同学测试成绩低于70分,有30%的受访者不及格。
  一方面的投入的不足,大学语文的重视程度很低。一方面是对于外语的高度重视,两者相比较。不难得出,如今的母语教育已经面临一个困境:是必要还是不必要。显然,对于母语教育,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必要的。在美国,大学的母语教育课程的突出特色是专题化和研讨型教学。专题化和研讨型学习根本区别与中国大学语文教育中的模式化模式。这也同样对于中国的母语教育提出了历史性的课题:在当前的社会急功近利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开展自己有特色的母语教育。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lilinfeng8 于11-03 21:25发表评论: 第1楼
  • 说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