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肠难解话丁香
作者:陕西省三原县东郊中学 张拴牢 时间:2011/1/13 15:17:2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31
“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当花儿枯萎的时候,当画面定格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就这样匆匆你走啦,留给我一生牵挂∕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漫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尘世间多少繁芜,从此不必再牵挂∕院子里栽满丁香花,开满紫色美丽的鲜花∕我在这里陪着她,一生一世保护她。”
据说,这是唐磊为一位年仅十七岁、正如花一样年龄却青春早逝的网友写的一首哀歌。这首歌追忆了一位纯洁、美丽、善良、忧郁而多愁善感如丁香一般的姑娘,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意境。其实,这首词之所以打动人,除了因为作者的真诚和深情,恐怕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丁香花这一特定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作用吧。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通常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芳菲满目,清香远溢,古人将其列为花卉十二友之一。丁香的花蕾好像打了一个结,古人常用以比喻郁结不舒的愁肠,代表着孤高、美丽和忧愁。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赠》(其一)云:“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诗人以一位女子的口吻,书写她不能与心上人相会的愁思。芭蕉不展”意为芭蕉叶尚未舒展开来,喻指愁思不得宽解,“丁香结”意为丁香的花蕾集结未开,同样是喻指愁思不解。诗人用丁香的花蕾象征女子的愁心,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诗人面对黄昏的感受,实在是生命缺憾中的一种痛苦情结,是对安乐和谐生活的一种永恒的祈求。南唐李璟《浣溪纱》云:“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词人把丁香结和雨中的惆怅联结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托丁香的愁思,构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的意境。宋代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作者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这些诗人的写法虽各有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确实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
现代诗人戴望舒更是因为其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形象,而为自己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
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用“雨中丁香结”象征自己孤独、忧愁、彷徨的心绪,很显然是受到古代诗词的启发,吸收和借鉴了古人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但是,这种吸收和借鉴又是有所创造的。古代诗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运用想象创造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形象,展现出许多的现代气息。“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是一个难得的创造性的形象。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场景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而在《雨巷》中,诗人依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又加上自己独特的艺术想象,创造了一个比生活更美的艺术形象。“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迷惘和伤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