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要不要背诵《三字经》
作者:不详 时间:2011/3/6 10:47:0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911
“两会”3月3日正式拉开帷幕,但从2日开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就已经开始引起人们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了。也是在2日,一则“人大代表称孩子背诵三字经是毒害心灵”为题的新闻上了各大教育栏目的头条。报道称,全国人大代表彭富春表示,“对于现在有的学校、家长让孩子读、背《三字经》、《弟子规》的做法,我持坚决反对意见。说严重点,我认为这是毒害青少年心灵。”彭代表认为,目前国学教育“虚火过旺”,而国学教育必须和现代科学民主的公民教育相适应,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他建议由政府出面负责编著适合中小学生乃至于大学生的国学读本。彭代表的这一尖锐指责直指国学及国学教育,在媒体引爆人们的热议,应该在意料之中。
我认为,若仅从报道上看,很容易让人误解彭代表是在主张“反对国学及国学教育”,事实并非如此,这样的误解和认识对彭代表来说是不公平的。但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确实有值得进一步探究的地方。
首先,像《三字经》、《弟子规》能否代表国学?即使能够代表国学,当我们让孩子们去把它们当做经典去阅读甚至背诵的时候,如何对待其中不合时宜的思想、意蕴及其说辞呢?相信所有阅读过、背诵过《弟子规》、《三字经》的人都知道,其中当然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道理,比如鼓励孩子一心向学等等,但谁也不会否认,其中也充斥着鼓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思想,比如《三字经》中宣扬的三纲五常,比如《弟子规》中倡导孩子应一切听命于父母、不越雷池半步等,这些都与现当代儿童教育中的尊重天性、提倡民主的宗旨相背离。那么,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谁来引导?谁来阐释?在这里,我也想顺便说一句,这其中的问题,绝不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所能涵盖的,有些时候,古代认为的“精华”和当代认为的“糟粕”实在是很难分得清楚彼此的。
其次,我特别想分辨一个事实,那就是:当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让“孩子们”去读、背《三字经》和《弟子规》的时候,这里的“孩子们”究竟是“多大岁数”的孩子们?从我现在能够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来看,要求读、背以《三字经》、《弟子规》等为代表的经典诵读活动的几乎都是中小学。以此推断,上限应该为17岁—18岁,而下限则应该是2岁—3岁(我在“绍兴网”上看到了有关嵊州市五爱幼儿园“亲亲贝贝诵经俱乐部”里3岁幼儿背诵《三字经》的报道,除此之外,我猜想,再小也应该不会小于2岁了)。如此一来,人们所说的“孩子们”,应该是指2岁—3岁到17岁—18岁的孩子。若这样的判断不错,那他们又可以笼而统之地再一分为三,一是2岁—3岁到6岁即幼儿园阶段;二是6岁到12岁即小学阶段;三是12岁—18岁即中学阶段。如是,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还能“阅读”《三字经》;对于小学生来说,更不要提幼儿园的幼童了,他们除跟着大人或者家长或者电子设备用口耳相传的方法去“背诵”之外,几乎没有别的办法了。
我认为,从当代教育理念出发,如果让中学生去背诵一些文章,可以理解,也说得过去,有时候也有必要;但如果非要逼迫小学生甚至是幼儿园的孩子去背诵大段的文章,而这些文章都是连大、中学生都要借助老师的讲解才有可能读懂(甚至也才似懂非懂)的话,那就不仅没有必要,也令人怀疑那些让孩子们如此这般背诵的人们的动机所在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当然很清楚“背诵”在当代中国教育体制中的作用和地位,但即便是如此,我也认为有必要追问一句:为什么一定要背诵呢?如果回答是,古人在学习这些经典的时候就是背诵的,那我愿意说,更多更大的原因倒可能是,在那个时候没有别的东西可以让人们去背诵和了解,比如没有科学知识,没有其他学说,更没有电脑游戏等等,所以“背诵”成了掌握知识的唯一手段。试想,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你有多少精力可以把多如牛毛的知识背诵得过来?如果有人说,这样的经典都朗朗上口容易记诵,那我倒是愿意说,那让孩子们去阅读不行吗?如果孩子们喜欢,也许他们会背下来也未可知。再说了,谁说了只有背会了才算是掌握并运用了呢?如果有人说,这是教育问题,不能让孩子们忘记了国学,而应该让他们继承下去,对此说法,我能体味言说者的焦虑感,但我也认为,这实在是多虑了,如果它们真是国粹,退一万步说,即便是形式不存在了,那它们的精华也会在民族文化中有所体现,况且现在有电脑,好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我的观点是:像《三字经》这样的国学经典可以放在大学中让人们去学习和研究;让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去学习和了解一下也无妨,我甚至建议,可以出些阐释本甚至是简写本,帮助中学生去学着了解一点古代文化,也不失为好的办法。但是,应该尽量避免让小学生去接触这些带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深奥的”经典之作,因为对于小学教育而言,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并热爱上学习,才是至关重要的。至于幼儿园的孩子们,若是有人非要让他们去背诵国学经典,无论大人和家长的说辞多么漂亮、动机多么高尚,无论这些经典多么朗朗上口,无论孩子们能把它们背诵得多么流利,除了“残忍”,我就想不到别的词汇了。
我深信,“背诵”在未来的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小、地位也会越来越低。对于经典读物,重点应该放在成人的“阅读”而不是少年儿童的“背诵”。希望我们的教育不要再借助“背诵”的方式去培养孩子了,从长远看,这实在不是一条聪慧之路和可取之道。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