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皇帝多是佞佛狂
作者:不详 时间:2011/4/15 9:16:25 来源:苏州马转发 人气:1512
杨坚到了晚年,更加迷信。开皇二十年(600年),他颁布诏令:无论僧尼道士还是一般百姓,凡破坏佛道建筑及各种神像者,一律处死。第二年,他选拔30名高僧,由朝官陪同,前往30个州分送舍利(佛骨),监督建造佛塔。并要每州召集僧侣360人,为皇帝、皇后、太子及天下百姓设7天道场,诵读佛经;刺史以下、县尉以上官吏,除有紧急军务之外,停止一切公事,为僧侣服务。此后,又将此法在其余51州进行推广。一时间,各地佛塔耸起,道场不断,一场佞佛运动,在全国掀起来了。
杨坚相信世间存在各种妖魔鬼怪。后宫妃嫔向他报告,夜晚在宫中行走,有人在黑暗中调戏她们,杨坚断定皇宫禁卫森严,外人无法进入,一定是妖精作崇,令妃嫔夜晚行走,宫女需带剑护卫,再遇有人乱来,就地砍杀。一次,有个宫女遇人调戏,遵旨拔剑自卫,那人受伤后跳入水池不见。杨坚闻报,认为是水妖作怪,令人把池水放干,要看看水怪是否被砍死。但太监们一番折腾,只在水池里捉到一只乌龟。又有一次,杨坚的大老婆独孤氏和宠臣杨素的老婆郑氏都生了病,道士说这是有人故意饲养猫妖害人,杨坚竟信以为真,特此下诏称,凡饲养或利用猫妖为害他人者,皆流放戍边。
唐朝迷信道教,为求长生服丹药而死的皇帝,比历朝都多。而唐朝信奉佛教的皇帝也有几个代表人物。
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为了抬高身份,自认道教祖师爷李耳先生为老祖宗,于是道教便成了唐初的“国教”。高宗李治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李隆基佞道更甚。但后来有些皇帝似乎忘了李耳这位老祖宗,开始转而信奉佛教,至代宗李豫当朝时,佛教趋于兴盛。
李豫原先好祭祀,并不重视佛教。而宰相元载和大臣杜鸿渐、王缙均信佛,而王缙尤为痴迷。李豫得知后,便召见他们,问佛家所说的因果报应,是否有所应验。几个家伙趁机鼓动李豫信佛,并东拉西扯,举了一堆实例:“国家政权长久,都是先帝积德,因此虽然有时遭遇灾变,并不能危害社稷。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皆被其子所杀,仆固怀恩造反,也得病而死,叛军不战而退……如此种种,都不是人力所能致的,这就是因果报应啊!”李豫从此笃信佛教,在全国召选高僧百余人入宫,给予极高的礼遇,在宫禁中设“内道场”,诵经礼佛,既然佛祖可以保佑国家平安,遇到外敌入侵,李豫便请众和尚齐诵《护国仁王经》,禳除兵灾。敌寇撤退,他不认为是将士奋勇杀敌的结果,而认为是和尚念经所致,对他们大加赏赐。元载一帮人在皇帝的身边所谈多是佛学,上行下效,臣民从此都崇奉老佛爷,谈因果报应,朝政、纲纪因此日益废弛。
宪宗李纯不但迷信道教,猛服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对佛教也极为崇信。从他发起的盛大的迎佛骨活动,可以看出他对佛祖是如何地膜拜。
距首都长安数百里的凤翔府(今陕西省扶风县北),有一座法门寺,寺内有一座护国真身塔,塔内藏有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长一寸八分,盛在特制的金椁之内。佛门规定,佛骨每30年向信徒开放一次,传说开放佛骨这一年,必然人泰岁丰。元和十四年(819年),正逢佛骨开放之年,一心想求长生的李纯,当然不愿放过这次佞佛祈寿的大好时机。这年正月,法门寺的僧侣将佛骨护送到长安,李豫特派近臣杜英奇带领30名美貌宫女,手持香花,到城外的临皋驿迎接。佛骨迎入京城后,先在宫中供奉三天,然后传送城中各大寺院。从王公大臣到士人平民,奔走施舍,顶礼膜拜,争先恐后。有的人竟烧伤头顶或手臂以表示虔诚,更有弃业破产以求供奉佛骨者。长安城内一时间掀起拜迎佛骨的狂潮。
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一向以传承儒学为己任,视佛教为异端,见满城官民被佛骨闹得如痴如狂,深感忧愤,上表力谏,引经据典以证佛不足信,并说佛骨是“枯朽之骨,凶秽之物,岂宜令入宫禁!”请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韩愈《论佛骨表》),并说这么干,如果招至什么灾祸,由他一人承担。李纯览表大怒,要将韩愈处死,多亏宰相裴度、崔群以及许多大臣说情,他才放韩愈一马,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遗憾的是,李纯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拜迎佛骨,并未因此增寿,他因服长生不老丹药而变得性情暴躁,动辄治人之罪,第二年正月便被宦官悄悄宰掉。
穆宗李恒与敬宗李湛,都是双料的信徒,不但信道而且信佛。他们为自己长生不老而敬道士方术,为了愚民则在全国大建寺院。而皇帝老爷则成了佛门最大的施主,穆宗李恒于长庆二年(822年)十月到咸阳善因寺拜佛,一次就向僧人施舍百万钱,连咸阳令也跟沾光受赏,得绢100匹。到了武宗李炎上台,大搞灭佛运动时,全国寺院已达4万6千余所,僧尼26万余人。这些僧尼又役使奴婢15万余人,占有土地数十万顷。李炎下诏令僧尼全部还俗回原籍,奴婢各回其家,寺院全部拆毁,铜佛像、钟磬等送缴盐铁使铸钱,铁佛像由各州收缴,用于铸造农具。不过,李炎下诏灭佛,自己却大倡道教,服食仙丹,以求长生不老。他求长生的结果,前文已经述及,不再赘言。
穆宗李恒和敬宗李湛虽然崇信佛教,但并没有什么大举措。直到懿宗李漼上台,才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
李漼是因服仙丹而暴死的宣宗李忱的长子,他荒淫侈奢,且极残暴,在位期间,浙江、广东、云南等地相继发生暴动,唐王朝已岌岌可危,但他却置危亡于不顾,下令裁减军费装修佛寺,榨取民财以供养僧尼。他上台之初,便在宫内筑坛设寺,为出家的宫人受戒,这些在宫内出家的女人,称之为“内侍尼”。这一招,也算是该阁下的独创。此外,他还在宫中设讲席,自诵经文,讲演佛理,并多次到宫中各寺施舍,动辄巨万,肆意挥霍。他还在长安城的两街、四寺设戒坛,专为超度民间出家之人。
咸通十四年(873年)四月,凤翔法门寺的佛骨又逢30年一次向信徒开放,李漼决定效法他的老祖父宪宗李纯,举行迎佛骨的盛典。此年三月,他派遣中使率长安城两街僧侣前往法门寺迎佛骨。群臣上疏力谏,说宪宗当年曾经迎佛骨,但不久便晏驾啦!他却摆出一副不怕死的架势说“使朕生得见之,死亦无恨!”佛骨未到之前,他便传旨大造金银宝刹,以珠玉为宝帐,周围以孔雀、鹬鸟的羽毛作为装饰。这些宝刹低者一丈,高者两丈,每一座宝刹由数百人抬举护持。又令制作香车,车上的幢盖、幡花,皆饰以金玉、珠翠、锦绣等。迎佛骨的队伍于三月出发,宝刹香车前后相连,仪仗护卫尾随于后,从京城到法门寺的三百里道路上,车马昼夜不绝于道。
四月八日,佛骨迎抵长安,前面有禁军导引,仪仗队浩浩荡荡,官家和民间乐队一齐奏乐,丝竹管弦,声闻十里,鼓钹铿锵,响彻云霄。迎佛队伍绵亘数十里,仪卫之盛,胜过效祀,比起宪宗元和年间那次迎佛骨的仪礼,不知隆重多少倍。沿途城乡官民,皆以土垒起佛塔,上饰金银珠翠,传言迎佛骨的队伍经过时,塔皆震动,有佛光出现。京城富户,在大道两旁搭起彩楼,以绸缎为幔,或注水银为池,或以金玉为树,或立起佛门罗汉群像,击鼓吹螺,日夜不息,或驾锦车绣舆,跟随迎佛骨的队伍,载歌载舞……争奇斗研,竞相侈靡。千万信徒,诵经之声震动天地。更有人自断手指手臂,流血满道,表示对佛祖的无限膜拜。
李漼早已在安福门城楼上虔诚恭候,见迎佛骨的队伍到来,急忙走下城楼,在载有佛骨的浮屠宝帐前顶礼膜拜,激动得眼泪鼻泣直流,沾湿了胸襟。随后,李漼命内侍拿出大量金帛,赐给迎护佛骨的和尚们,以及那些在宪宗元和年间见过迎佛骨盛况的老者。接着,他亲自将佛骨迎入宫内,大做道场,供奉了三天,然后又亲自陪送佛骨至京城各寺院,最后举行隆重仪式,安放在安国崇化寺内。朝中宰相以下百官见皇帝礼佛如此虔诚,争先恐后地施舍金帛,数量之多,不可胜计。李漼忙完了迎佛骨的盛事,大发慈悲,隆重颁制:天下囚徒,除犯十恶大罪者,一律释放。
然而,佛祖并未保佑这位虔诚的皇帝,李漼于迎佛骨入京之后三个月,即驾崩于咸宁殿,时年41岁。《旧唐书•本纪第十九》评价李漼佞佛一事说得好:佛骨才迎入宫门,盛着龙体的柩车已葬于苍野,世间本没有什么报应之说,这可是一个很好的验证!
谏迎佛骨的故事
著名的佛教名刹法门寺位于陕西扶风县北崇正镇的中央,雄伟壮观的“大圣真身宝塔”树于法门寺之中,因此人称“因塔而建寺,寺因塔而著名”。
传说古天竺(印度)国王阿育王异常笃信佛法,他在释伽牟尼灭度(死)后,要把佛法发扬光大于整个世界,因之在全世界修造了八万四千塔,分葬佛(释伽牟尼)的舍利。因为有神力役使鬼神劳动,所以这八万四千塔能在同日建成,其中就有扶风这一塔,绕此塔而筑之寺初名阿育王寺。文献记载,此寺(包括寺塔)始建于东汉天竺佛教沿丝绸之路东来中国之际,已有两千年历史了。
传说在这座宝塔的底层埋藏着释伽牟尼灭度后的一节手指骨,即佛的真身,梵语叫“舍利”,所以此塔一向被尊为“圣冢”,或旌为“大圣真身宝塔”。
因为塔内藏有佛的真身“舍利”,所以被认为是极为灵应神圣的宝塔,古传“三十年开视迎取一次舍利佛骨,则岁岁丰收政通人和。”
武则天自诩“朕即如来”,因感激后梁僧人昙无谶所译的《大云经》中有“女主威伏天下”的宗教预言,所以在登皇帝位后,不但多次表扬此经“以合符命”,而且更加推崇佛教,于天授二年把佛教诏推为诸教之首: “今后释(佛)教直在道法之上,缁服(和尚的黑袍)处黄冠(道士的装束)之前。”这还不算,她又于天授四年迎奉法门寺佛骨至东京(洛阳)明堂供养,并赐绢三千疋修葺寺塔。
她的儿子中宗崇佛更胜武则天一筹,于景龙四年表彰塔寺为大唐圣朝无忧王寺,题舍利宝塔为“大圣真身宝塔”度僧七七四十九人,至此寺内“僧徒济济,几百共众;梵字(庙堂殿宇)嗽嗽,数千其多”,俨然已为宇内的名刹大寺了。
中宗的从孙肃宗更胜他祖宗数倍,于上元元年迎奉无忧王寺佛骨至宫内道场供养,并赐金玉佛像、金银用具及宝石念珠一挂,还有更为珍贵的金栏袈裟一袭,成为自唐以来的最丰厚的赐予。
到了肃宗的玄孙宪宗时,迎佛骨,就更是无以复加了。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宪宗命令太监杜英奇率宫人三十持香花前去扶风法门寺迎舍利佛骨。杜英奇一行来到法门寺真身宝塔下,焚香烧烛,顶礼膜拜如仪后,开启了塔底,只见塔底深有数丈,修筑精致,里边金碧相映,水银为池,池中央浮一黄金之船,船内置一硕大的金莲花,金莲花中心放一琉璃水晶透明匣,匣内葬着佛指。旁边放着唐肃宗上元元年赐的那袭金栏袈裟!看到这里,杜英奇不由得暗暗倒吸了一口气; “啊!想不到如此排场富贵!从金栏袈裟推及,池中之水银、水银池中之金船、船上之金莲花、莲花上之琉璃水晶透明匣,可能全是安史之乱后‘中兴之主’肃宗赐予的吧!……”
中使太监杜英奇领着由数百夫役抬着的安置着佛骨的金珠宝刹进入长安开远门时,只见自开远门安福楼,夹道迎佛骨的士女,僧众、军卒等,人山人海,不可胜数!呼佛礼佛之声振耳欲聋。原来,早在下令迎佛骨之初,宪宗已下诏,令京城及沿途府县之民于路傍垒土为香刹,高一二丈,全部用金翠彩缎装饰,上列金佛玉炉,名香红烛。仅长安城内,这样的香刹就有数万。而京城土民早在三更未明时就拥上街道,看到数以万计的金幡、华盖,旌旗仪仗队,不可胜数的宝帐香舆,人们已惊愕感叹不已,再看到仪仗队后那数百人抬着的黄金空刹里那盛着佛骨的琉璃水晶透明空匣时,众人的礼佛情绪便达到了高潮!不时还有军卒抽佩剑砍断自己的左臂、用右手捧着,一步一礼,鲜血洒地地献于佛骨香刹前;至于匍地肘行,咬断指头,截断头发的人就更多了。更有一些虔诚和尚,把艾绒贴在秃头顶上用火点燃,起名曰“炼顶”。火灼至头皮,痛不可耐,于是摇头呼叫。看到的人无不哂哭。
还有一些街市上的大贾豪富,也在争相举行无遮斋大佛会,整个通衢大街上结彩绸为楼阁殿台,或者用水银灌池,用金玉扎成树,争着招集和尚僧众,到处都摆设上金银佛像,只听僧众们吹螺击钹之声不绝于耳,灯烛辉煌不绝于途……为了向佛骨表示虔诚,不惜倾家荡产、献儿献女、割残肢体!人群中有一位中年人他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韩愈,看到人们为一朽骨发狂示诚,他要向宪上奏谏阻,谁知宪宗并不早朝!
原来佛骨被迎到了大明宫中,宪宗李纯一直亲自供奉了三天,这三天内不理朝政,不管国事,一心礼佛。
韩愈便向宪宗上了一封奏章《论佛骨表》谏阻。上奏宪宗,极论不应信仰佛教,列举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韩愈认为,"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如今,佛已死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应该将这骨头"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世之惑"。韩愈最后极为恳切地说:"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表示愿负得罪佛祖的一切责任。
唐宪宗接到谏表,大怒,要处死韩愈,当时大臣裴度、崔群出来说情,说韩愈"内怀至忠",应该宽恕,以鼓励忠臣提意见。宪宗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太过分,还可以容忍;他甚至说东汉以后,奉侍佛教的皇帝都是短命的,怎么能说这荒唐的话呢?韩愈作为人臣,竟然狂妄到这个程度,怎么能赦免呢?"最后决定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到潮州后,写一谢表,向皇帝表示悔过、谢恩。
韩愈在匆忙中离开长安万里赴任,不幸在蓝关道上因雪迷路,正在危难之中,他的侄孙韩湘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猛见亲人,他不胜感慨,不由得即兴吟诗一首,以赠韩湘,这就是首有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原来韩湘幼年便学道出走,家人、亲戚都不知道他的踪迹,只是民间传说八仙中的道童韩湘子便是他,但谁也投有见过!谁知今日他突然出现在蓝关道上!因而韩愈诗中、说:“我知道你从远处来到这里见我,必定有什么意思吧!”
果然让韩愈言中了,韩湘来是想趁叔祖被贬的时候,劝其弃官和他一起去修道,但任凭韩湘说得口舌生花,还是被积极入世的韩愈拒绝了,因为韩愈既反对佛教,也反对道教。好在韩愈没有被韩湘说动,要不然八仙将变成九仙了。
韩愈没能阻挡宪宗迎佛骨,还险些丧命。受此挫折以后,韩愈做事特别谨慎,深伯得罪人,觉得自己一个人单枪匹马,无力回天。但是,韩愈思想的影响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韩愈的谏迎佛骨表当时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但他敢于据理力争,铮铮铁骨,已冲击了许多人的心灵。第二年"奉佛太过"的皇帝就一命归西,重复了历史上"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的悲剧,证明了韩愈"佛不足信"的论断。再加上韩愈讨究儒术,弘扬道统,文斥异端,情理并茂,"始若未之信,卒大显于时","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新唐书•韩愈传》)韩愈的学生李翱、李汉、皇甫湜、孟郊、张籍、贾岛、刘义,都成为当时有名的文学家。韩愈卒于长庆四年(824),过了二十一年,到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秋七月,诏天下佛寺僧尼并勒归俗"。这是佛教"三武之难"的最后一次大劫难,又称"会昌之难"。前两次是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诏令灭佛的法难。会昌之难,时间很短,到第二年五月,新上台的唐宪宗皇帝就"诏上京增置八寺,复度僧尼"。佛教极盛时,与官吏、百姓矛盾很深,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佛教受到严重打击,元气大伤,从此再也不能重现当年盛况。可以说,韩愈的谏迎佛骨为唐武宗灭佛作了舆论准备,对宋明时代也有深刻的影响。
1987年4月3日,经历了1113年的漫长岁月,法门寺地宫发现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和大唐数千件供佛珍宝,引起世界瞩目,根据陕西省政府部署,组建了法门寺开发建设团队,负责项目开发建设。景区一期工程斥巨资打造(25亿元),占地约1300亩,由曾主持设计台湾中台禅寺及目前全世界最高摩天大楼“台北101”等著名建筑的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主持设计。景区由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众多艺术佛像、园林雕塑小品等组成,是陕西省强力推出的十大文化旅游工程之一,是陕西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重大举措,并致力打造“世界佛都”、继兵马俑之后的“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世界佛徒朝拜中心,旅游圣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