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贾雨村一个“清白”
作者:深圳大学附属中学 王淑英| 时间:2004/5/19 22:59:1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02
初中语文第六册所选课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节选自长篇古典小说《红楼梦》。全文的核心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护官符”,它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了人物的丑恶灵魂。对于“护官符”的理解,课后有一道相关的练习,题为“门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贾雨村在见面之初一连问了他哪些话?为什么要一再询问?他果真是不知‘何故’、不知‘何为’吗?”
“门子是个怎样的人?”并非问题所在,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对“贾雨村在见面之初一连问了他哪些话?为什么要一再询问?他果真是不知‘何故’、不知‘何为’吗?”的正确理解。
贾雨村在与门子见面之初问了“方才何故不令发签?”和“何为‘护官符’?”这么两句话。至于“他果真是不知‘何故’、不知‘何为’吗?”这一问题,教参的答案是这样的:他一再询问,意在借机打探,了解其中“真情”。对“护官符”是明知故问,可见其狡猾。笔者认为此答案中的“明知故问,可见其狡猾”的理解过于生硬,有失偏颇。在此,不禁为贾雨村叫冤,希望还他一个清白。
我们考察问题不能脱离文本,课文开头说到“如今且说贾雨村授了应天府,一到任就有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可见贾雨村是新官上任,初来乍到,对当地情况还不了解,对此地通行的“护官符”也不一定知道。退一步说,“明知故问”意即对事物清楚明白却装作不知。倘若贾雨村早已熟知官场秘诀“护官符”,原告“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 一席话定当引起在官场打滚多年、精于吏道的贾雨村的重视和深思。他钻营的本性决定他决不可能对这拖了一年多的命案不假思索,为图名声而轻易断案,更不可能有他的“大怒”及发签差人捉拿凶犯的举动了。此外,亦可从文中的某些词句推断贾雨村实在对“护官符”知之甚少。例如,当门子问道:“老爷荣任到此,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的‘护官符’来不成?”贾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一个“忙”字,可见贾雨村内心的震惊与急切。若是早已知之,老奸巨滑的他想必不会在地位卑微的门子面前显现出窘态,丢了自己的脸面。更有趣的是,当门子向贾雨村详尽地介绍了“护官符”的内容与影响后,贾雨村“便笑问门子道:“这样说来,却怎么了结此案?——你大约也深知这凶犯躲的方向了?”教参对贾雨村这一“笑”的分析是“他找到了保官的‘诀窍’,升官的‘阶梯’,心中是何等的高兴!——这是庆幸之‘笑’。”“找到”意即此物是原来没有的,也正因如此才觉得“庆幸”,由此就更谈不上什么“明知故问”了。既然如此,把贾雨村的连串追问“何故”、“何为”理解为“明知故问”,惺惺作态,前后岂不是自相矛盾?!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高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众多人物形象无不血肉饱满个性鲜明,给读者展示了真实的人性。教参把贾雨村保官心切的连串追问硬扣上“明知故问”的帽子,从而得出“见其狡猾”的结论。这种上纲上线的做法致使人物形象单薄呆板,丧失了原著中鲜活的生命力,既不合情,又不合理,我们应在此处还贾雨村一个“清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