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发展的、审美的、创造的人

作者:郭小钳|  时间:2005/4/22 16:28:3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27
  新世纪、新教材需要确立新观念、新目标。国家督学游铭钧指出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树立培养发展的、审美的、创造的人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培养具备发展潜能与实力的人,首先应从学会思考与学会学习着手。思维的过程就是人脑对信息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并作出决定的过程。思维品质的培养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通过质疑设问法、比较异同法、由此及彼法、由表及里法、筛选创优法、归纳综合法、反向思维法来训练、提高思维能力。也可采用浙江省钱燕瀛老师的做法:加快节奏,增大容量,以训练思维的敏捷性;辩证分析,综合归纳,以训练思维的严密性;纵深掘进,层递设问,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纵横比较,驰骋联想,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大胆想象,合理探索,以训练思维的独创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开放的、信息立体的辩证思维的、独立创新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意识,将能更好地生存、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学会学习需要许多方面的准备。先要懂得你的大脑是怎样工作的。起码的知识如:小脑控制一个人的许多本能,大脑部分控制一个人的情感,上脑帮助思考、交谈、推理和创造。我们将大脑的不同部分一起使用来存储记忆和重获信息。大脑又分为左右两半部分,由胼胝体将这两边连接起来,左半脑主要起处理语言、逻辑、数学和次序的作用,即所谓的学术学习部分;右半脑处理节奏、韵律、音乐、图像和幻想,即所谓的创造性活动。然后一个人需要确定自己的学习类型。如视觉型、听觉型或触觉型学习者,结合性格和兴趣确定自己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其次是找到正确快捷的方法并使自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找到有经验的成功者撰写的三本最好的书及找一位富有激情的导师,从概貌开始,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积极的心态,找出主要原则(如兴趣第一、协同记忆),设立特定目标并规定期限等诸如此类的途径可使学习者顺利走向成功。在语文学习中,自学的观念(魏书生可为导师),终身教育的观念,发展创新的观念对阅读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要培养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如理想、兴趣、良好的性格、稳定而高尚的情感、较强的意志、充分的毅力、耐心、求知欲等。
  要使学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还需要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做事,上进心强,追求自我实现,这些需要在反复实践中养成和强化,美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在此不庸赘言。
  培养审美的人,就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1993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指出了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性。语文教育的具体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要善于发掘教材和教学美的因素:教材的审美价值有立意美、语言美、情操美、形象美、社会美、形式美等;教学美有教师仪表美、教态美、开讲美、节奏美、结尾美、板书美、结构美等。如语文教育家韦志成先生所说,语文课中实施美育的方法是:指导学生“美读”,体现美育的直觉性;引导学生“遵路”(遵循文章思路,从语言、形象入手),突出美育的形象性;带领学生“入境”,抓住美育的情感性;指点学生“悟神”,强调美育愉悦性;促进学生发展,明确美育功利性;教学相机诱发,注重美育的渗透性。总之,要“陶冶美的心灵,酿造美的甘泉,播下美的种子”。李泽厚先生在《美学四讲》中指出:“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讲求教学艺术就是追求美、传承美、创造美,从而对学生的审美观念、情感、能力的培养起到正确的指导、激励作用。同时,“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这种本质力量创造了美,”从这个意义上说,美也是一种创造,审美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培养创造的人,需要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创造思维的特征是:独创性、变通性、发散性、重组性、迁移性、流畅性、逆向性和质疑性,其类型有跳出框框想,朝四面八方想,倒过来想、换个角度想、拐个弯想、用形象想、凭直觉想、激发灵感想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采用宁鸿彬老师的六种方法:一、审读(品精批差);二、补读;三、改读;四、综读(联系比较);五、逆评;六、发散。创造性阅读中用得最多的是发散性思维,即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在此要特别注意砸碎禁锢创造力的枷锁,诸如囿于习惯,随众附和,缺乏想象,吝惜时间,安于现状,唯恐出错,过于律己,急于求成,问题超载等。并且要学会广集设想,如采用隔行启示法,游戏激励法,自由联想法,组合创新法,目标聚焦法,脑力冲击法,关键词法,相似联想法,检核表法,逆向优化法,从而培养、开发创新思维能力。
  先求其生存发展,再求其审美创造,人文教育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和谐统一,语文才能真正与生活息息相关,使学习者健全发展,人的素质得到切实的综合提高,文化的价值才得以充分体现。培养发展的,审美的,创造的人,应是新世纪亟待实现的目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