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了人间鲁迅的最后温情——记鲁迅独子周海婴

作者:记者 贾磊  时间:2012/2/26 17:49:42  来源:会员13465544转发  人气:541
  (联合早报网讯)香港大公网报道,鲁迅之子周海婴因病于2011年4月7日淩晨5时3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周海婴一生谨遵鲁迅“不做空头文学家”的教诲,以科学立命,最终成为一名无线电专家。而他本人反对靠父母的余荫生活,强调要靠自己努力去赢得社会的承认。【本报记者贾磊北京七日电】
  周海婴1929年9月出生,是鲁迅和夫人许广平的独生子,命名为“海婴”,意为上海出生的孩子。1936年鲁迅病逝时,周海婴年仅7岁。鲁迅生前未留下过正式遗嘱,只是在逝世前一个月写的杂文《且介亭杂文附集.死》中对身后之事列下七条,其中第五条涉及“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不依赖父辈光环生活
  1952至1960年,周海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1955年5月加入中国共産党。周海婴与夫人马新云育有周令飞等子女。着有《鲁迅与我七十年》、摄影集《镜匣人间》等。周海婴生前工作过的国家广电总局今日成立治丧小组,并在官方网站上发出讣告。周海婴的遗体告别仪式定于4月11日11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有熟悉周海婴的人説,他一直以来都是以一个单纯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周海婴则説,他不愿在鲁迅的光环下生活,也从不向外人炫耀自己是谁的后代。他反对靠父母的余荫生活,强调靠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成绩,去赢得社会的承认。
  周海婴曾説,众人总是把他想成他们所希望的一个周海婴,“认为周海婴应该文笔很好,或者认为周海婴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个塑造对我来説是非常难受的。”他又曾语气温和的对记者説:“我是在一个‘人场’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场’,你明白吗?就像磁场,我被这个‘人场’控制。父亲一直在鞭策我,也在给我压力。”
  有一双“向下的眼睛”
  周海婴逝世的消息传出,很多与他有交往的人士对他的为人称赞有加。编剧邹静之称,周海婴对后人改编鲁迅作品始终持有宽容态度,表现出文化巨人之子的开明大度。也有人撰文回忆説,最终成为无线电专业人才,周海婴并不觉得“给父亲丢了脸”,“他有他的专业,他所选择的默默无言,远远胜过了无聊的辩解。”
  尽管在提到周海婴时人们都会加上“鲁迅之子”的前缀,但周海婴的人生也有自己独有的精彩。周海婴是中国恢复业余无线电活动的推动者之一,呼号BA1CY,着有《火腿教程》。1993年他曾指导《无线电》杂志集体电台开台。
  8岁开始捧起照相机的周海婴,拍摄过大量极具历史与人文价值的纪实摄影,包括《文学家巴金》、《胡风家属》等文学家系列,记录解放前上海难民生活的《难民》系列等。有网民称他的作品有“艺术家的审美”,所拍摄的题材也体现出“和他的父亲一样,有一双向下的眼睛”;也有人评价他“延续了人间鲁迅的最后温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