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一百五十周年随想

作者:邵雅琴  时间:2012/2/29 16:27:43  来源:邵雅琴smile 原创  人气:1273
  一百五十年前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半世纪风雨的洗礼也没能冲淡人们对它的记忆,誉之者曰“革命”,贬之者云“邪教”。但历史似乎并不是那个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无论我们再怎么样强调太平天国爆发的合理性,但也不能无视它挟势而来的破坏性和逆流而动的落后性。在以洪秀全为中心的小朝廷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天国炫目般的巍峨,但却难以掩饰太平天国不太平的遍地血腥,让我们翻开时人记载,看看太平天国子民真实的生活实录吧。
  晚清“中兴名臣”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都或主持或参与了对太平天国的镇压,对天国治下社会状况的描述令人惊奇的相似。
  1863年,李鸿章在向清廷汇报江苏情形时说:“查苏省民稠地密,大都半里一村,三里一镇,炊烟相望,鸡犬相闻。今则一望平芜,荆榛塞路,有数里无居民者,有二三十里无居民者。有破壁颓垣,孤立弱息,百存一二,皆面无人色,呻吟垂毙……”
  曾国藩从安庆东下视察皖南情形时也称:“自池州以下,两岸难民,皆避居江心洲渚之上……壮者被掳,老幼相携,草根掘尽,则食其所亲之肉,风雨悲啼,死亡枕藉。……徽、池、宁国等属,黄茅白骨,火竟日不逢一人。”在汇报皖北情形时有说:“舒、庐、六、寿、凤、定等处,但有黄蒿白骨,并无民居市镇,活师行竟日,不见一人。”总之,“安徽用兵十余年,通省沦陷,杀戮之重,焚掠之惨,殆难言喻,实为非常之奇祸,不同偶遇之偏灾。纵有城池克复一两年者,田地荒芜,耕种无人,徒有招徕之方,殊乏来归之户。”
  左宗棠刚到浙江时,写信告诉他儿子说:“浙江夙称饶富,今则膏腴之地,尽成荒瘠。人民死于兵燹,死于饥饿,死于疾疫,盖几靡有孑遗,纵使迅速克复,亦非二三十年,不能复元,真可痛也!”
  这三位名臣虽是扮演着镇压者的角色,对这场农民揭竿而起的战争的评判自不免因其倾向而致片面,但对当时社会生活状况的描述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破壁”、“白骨”、“饥荒”、“疾疫”等一系列的字眼着实令人不寒而栗、瑟瑟发抖。
  然而,当时的知识分子,更是亲眼见证了天国子民生活的凄惨和落魄。“中国近代留美第一人”容闳回国后前往金陵访察太平军途中看到:“运河中船只颇少,有时经日不遇一舟。运河两旁之田,皆已荒芜,草长盈尺,满目蒿莱,绝不见有稻秧麦穗。”在出丹阳途中,又目睹“土人皆贫苦不支,对于外来之客,尤怀疑惧。费几许唇舌,仅于隘巷中得空屋,无几案床榻,以稻草席地而已。”
  胡适《四十自述》中也回忆到:“太平乱前数百年我乡皆太平无事,地方殷实,人丁兴旺。我族那时曾作过一次丁口总计,当时全族男女老幼约六千人。太平军覆灭后的第二年,我族再作第二次的人口调查,拟再按口派捐,重建祠堂。调查所得,乱后剩余丁口不过一千二百人左右,人口减少了百分之八十。”
  另外,《清实录》也提到:1852年与1851年比较,全国人口减少97761012人;1853年与1852年相比,全国人口减少36776479。在太平天国的主要战场,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1852年这5省拥有的人口总数为170366348,占全国总人口数的40%。而到了1911年这5省总人数仅有104808294人,减少了6500万人。其中江苏省,在太平天国爆发那年,人口为4430万,而在爆发后只剩下1982万,减少了2448万,基本上死于这场战争。如果加上广东、山东、陕西等省的话,死亡人数会更多。
  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所到之处,城市化为一片废墟,村庄十室九空,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当然,造成这种惨状的并非太平天国单方面行为所致,事实上,这其中也不无清政府官军的“业绩”。
  纵观古今中外,战争是残酷而血腥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声湿啾啾”,“由来征战地,不见几人回”。战争是可怕的,但比战争更可怕的是战争之后拒绝反思和粉饰战争,以及集体产生战争崇拜的普遍社会心理认同。
  一百五十年前的太平天国战火已经真真切切地存在于历史长河中,我们无法去改变它。但是这种血和泪的巨大代价足以警示我们: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