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十处引文

作者:不详  时间:2012/3/16 18:57:57  来源:xiehuigen转发  人气:612
  3月14日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听了两遍,今日又读了全文一遍,感触颇多。总理的任期还有一年,然而昨日的记者会,闻之阅之,更像是一场告别的演说,抛开其总理的身份不谈,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者,在晚年,也可以说是政治生涯的晚年,在一场记者会上,隐约地像是给自己的人生做一个总结,又或者说对自己的政治生涯做一个总结,思之虑之,着实令人唏嘘不已。是英雄落寞?壮志未酬?抑或是别的什么?让人揣测猜度,誉之谤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有勇气总结,有勇气面对,不论褒贬,这位老人的勇气是可嘉的。
  旁的不谈,摘录总理在答记者问中引用的名言,从一个侧面管中窥豹,走进总理的内心世界吧。
  第一处引文——“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这句话出自《素书》,意思是说,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总理的开场白,就道出了总理的内心痛苦,面对各种流言蜚语,总理自认为无愧于心,认为自己守职处义,虽然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或他家人的各种流言,总理认为自己在任上,守职公正,深明大义,绝无半点因私废公,见利忘义之举。这种坦然,在这个场合表达出来,诸公怎么去看,真抑或假,或许也只能用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去理解了。
  第二处引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节选自清代著名政治家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我记得,这不是总理第一次引用此文了。意思是说: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难道可以有祸就逃避,有福就迎受吗?这段话的引用,是总理对自己工作的一个评价。这句诗其实是一个主观意愿的阐释,言下之意,我所做的事,都是我认为对国家有益的,做这些有益的事,我甘愿付出生命的代价。面对国家的利益,我坚决去维护,我所做的一切,可以说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不会因为自己的福或是祸而选择为之。另一层意思不得不谈,这首诗是当年林则徐写给家人的,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也是一个政治家的必须修行,总理的齐家之道如何?不得而知,但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应该也算是“但求无愧于心”了罢。
  第三处引文——“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这句话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原文为:《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是古代的史书,也是中国对于史书的代称,孔子原话的意思是说:我做的这些事,写的这本书,后人一定会毁誉不一、褒贬不一的,但我只要认为这是对的,是有价值的,不论别人如何评说,我都会坚定的做下去!总理对自己在任上的作为,显然是意识到了毁誉与褒贬,这应该不是一种自谦说辞,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太复杂,做好事不见得受赞,做坏事也不见得挨贬,至于自己的作为,历史怎么去书写,总理显然也没有底。也只能抱着一种任人去评说的态度,说一句“知我罪我,其惟春秋”吧,而我们将来的《春秋》又该如何评述温总理呢?或许,我们和总理一样,也没有足够的自信吧?可惜,五百年后再看今日之总理,我们却没有向天再借五百年的命。
  第四处引文——“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这也是总理对于自己工作的一个评价,文出自元代政治家张养浩《为政公告》,意思是说:臣下对于君王,入朝应该勤勤恳恳、竭尽忠心,出朝则应该谦逊谨慎、自我责备。张养浩是元代的汉族高官,一生清正廉明,让人记住张养浩的可能更是他的另外一经典诗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总理借用张养浩的《为政公告》,大约是要告诉世人,他在任期间工作勤勤恳恳,竭尽忠心,事事为国为民;而自己的为人更是谦逊谨慎,时刻不忘三省吾身,坚持自我批评。这倒与总理一向亲民的形象相符,然而,总理之自我批评和自我改正,这着实不好去评价,但这个态度是真诚的。总理在位期间,政治作为上的得与失,真的不好做评判,但他认为自己确实是为国为民为天下计,至于做得好不好?是不是足够好?还是非常好?很难说,在此我要说一句,争议最大的房价之事,或许我们太过苛刻了,有些事确实没有立竿见影之说,毕竟他做了,至于效果好不好,还要看,即使在他任上看不到结果,也应该看到他所作出的努力。
  第五处引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话节选自汉代哲学家王充《论衡•感虚篇》,意思是说: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这段引文,是总理用来评价海峡两岸关系的,与其说是评价两岸关系,还不如说是在评价大陆对于两岸关系所做出的努力,总理认为,大陆对于两岸关系的改善,其诚心和力度是显而易见的,两岸关系的改善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大陆政府的积极努力,只要这样坚持下去,两岸和平统一早晚一天会实现,只要台湾当局能认识到大陆的诚心,以国家统一和民族大义为本,两岸关系只会更好,不会倒退。
  第六处引文——“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是总理关于自己卸任后能否于自由行身份访问台湾的回答,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原文是:“《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意思是说: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可见,总理也意识到了台湾问题在现阶段得到彻底妥善解决的不乐观性,虽然两岸关系不断进展,但是由于种种问题,两岸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很难在政治上再进一步,这也是两岸关系的现实情况,虽然经济交流日益加深,但是政治上的彻底改善在实质上无突破性进展,所以总理也只能说,自己去不了,但心向往之,看来,两岸高层在国家统一问题的实处上,分歧颇大,经济推动政治的成效不高,起码在大陆方面看来,有些失望,或者说不遂其愿。
  第七处引文——“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这依旧是总理在谈两岸关系,该文引自清代台湾诗人林朝崧 《无闷草堂诗存》。当年诗人有感于台湾被割让,遂感慨虽然补天无术,但(海峡两岸)重新团员是可以等到的。这是总理对两岸关系的一种展望,意思是说,虽然困难重重,但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我们这届政府做不到,下一届,再下一届,总能实现两岸统一。
  第八处引文——“寸寸河山寸寸金”,这是总理在谈香港问题,诗文选自清代爱国诗人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总理用诗中的两个“寸寸”,说明一个问题,香港虽小,但意义重大,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香港对于大陆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香港回归祖国已经很多年了,但是香港的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尤其在政治上,香港的独立性和民主性,在与国家利益,或者说是国家大局上,偶有摩擦,但是香港得之不易,大陆不会撒手,希望香港人能更爱国,更有民族大义,任何问题都好解决,无论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香港和大陆都无法割舍,为了统一,发展和团结,相信双方都会做出让步和改善,以保持香港的繁荣,维护祖国的统一。
  第九处引文——“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是总理关于“网上拍砖”问题回答时的引用,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意思是说: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原文为: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在这里,总理用司马迁对于屈原际遇的诉述,表达自己对于网上拍砖,心有痛苦,意思是说,自己像屈原一样,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却受到网上很多不公正的评价,能无怨乎?我不知总理有无怨?但我肯定,总理心有痛,至于为什么网上会有拍砖,或许这也是一种进步吧,总理应该看淡些,在其位,难免会被人说道,大不可自比屈原,一切都会随着总理明年的卸任,而尘埃落定的,您的前任不也在经受这样的历程么?
  第十处引文——“人言不足恤”,此处引文节选自《宋史•王安石列传》,依旧是对于“网上拍砖”的回答,原文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意思是说:人们的谣言没有什么可怕的。众所周知,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而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最后由于种种缘故以失败而告终,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也是北宋未能自强的一个重要原因,结合总理关于改革不进则退,而退必害的观点,总理认为时下中国的改革,到了至关重要的境地,只有加大改革力度,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才是中国的真正出路。面对网上的诸多说法,总理认为这些都是谣言,而谣言没什么可怕的,这些说法,有关于改革的,也有关于总理本人的,在这里,总理有看开了的意思,你们怎么说我不管,反正我无愧我心,这也是总理对于自己任上所为的足够自信,也是对于改革应不惧人言的一个阐释。
  纵观总理的十处引文,其引用之人,让人深思,这里面有屈原,孔子,王充,王安石,张养浩,林则徐,黄遵宪,这些人在历史上的政治际遇自不用人说,为什么总理偏偏就要引用这些人的名言警句呢?是他们之际遇所得感触,总理与之有同感,或是总理的执政期间的心得与之有唱和?真的不好去评说,总理也是人,或许我们从人性上去分析,得出的感触更真实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