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西峡学习考察的感受

作者:淮滨县教研室 刘淮玉  时间:2012/3/22 16:02:41  来源:huaiheliu原创  人气:1000
  西峡的“三疑三探”课改模式,听说一两年了,感觉很好,但没有实地观摩,不知具体操作情况怎样,也不知效果如何。百闻不如一见,这次去西峡,听了、看了,确实受益匪浅。
  首先谈谈对西峡“三疑三探”课改模式的认识。
  一是“三疑三探”模式具有借鉴性。其“设疑自探”就是很好地借鉴了洋思的“先学”和杜郎口的“预习”;而后的“解疑合探”则是很好地借鉴了杜郎口的“展示”和洋思的“后教”。
  二是“三疑三探”模式具有创新性。“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以前的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总是老师提问题,左一个右一个的,学生围绕问题去学,课堂是预设好的,生成的东西少。我老是盼望着课堂上能有学生提问题的场面,这次在西峡看到了,觉得是一种创新。课堂上通过学生设疑,老师筛选,问题更具有针对性,且直指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自己能提出问题,表明了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学生对自己提出问题的深入讨论探究,展示表达,更是激励了学习的热情和创新的热情,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学生主动性增强,课堂学习活动积极了,真正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西峡的“三疑三探”把“疑”作为课堂的重心,牵住了课堂教学的牛鼻子,是借鉴基础上结合实际的创新。
  三是“三疑三探”模式具有可操作性。课堂教学四个环节,以问题作抓手,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贯穿始终,思路清晰,环节简约,一环扣一环,环环深入。不像杜郎口模式那样,学生展示起来,似乎漫无边际,不好控制;也不像洋思模式那样“后教”部分基本上是老师在主演。“三疑三探”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一般老师都能够胜任。
  四是“三疑三探”具有显效性。学生自己提出自己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小组合作解决,大家帮助共同解决,老师引导再行解决,课堂上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再后来就是运用拓展,因此课堂教学活动效果非常明显,显效性很强。
  其次谈谈“三疑三探”模式的不足。
  这次实地观课,或由于时间关系,或由于课堂任务重,作课老师想给我们上个完整的课,总感觉几节课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
  一是问题的预设性仍很强。在“设疑自探”环节,没有让学生通过阅读充分地提出问题,而是老师说出的。老师提出的就是预设的,老师提出问题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不能同日而语。学生提问题,是一种通过读书学习而获疑的一种过程,而老师提出问题,就会忽略或淡化这个过程,就会丧失这种课改模式的重要的创新性,就会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上去。
  二是运用拓展的浅显性。学生在自己编题这个环节,由于时间紧,往往编不出有价值有拓展性的题,流于浅显和简单,而这个环节又在最后,课堂即将接近尾声,对所学内容没有深化和拓展,因而有虎头蛇尾,草草收场之嫌。
  三是“三疑三探”模式的不适应性。作文课、综合性学习活动课及较长文本的课,如果按照“三疑三探”的模式来上,可能还有很大的不适应性,这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再次谈谈对我县中小学校学习借鉴“三疑三探”模式的看法。
  西峡的“三疑三探”课改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模式,也比较适合我县教育的实际,但结合现状来看,学习借鉴也不宜搞一刀切,因为我县中小学自2004年以来,已开始陆续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教改模式,时至今日,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已借鉴创新,初有成效,如实验学校的生本教育、张里初中的“学演标评”、三空二中的“提探展评训”、芦集二中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现在若让他们改换门庭,会使他们前功尽弃,应要求他们学习借鉴“三疑三探”的长处,弥补现有课改模式的不足,使本土化课改模式更加成熟,特点更加彰显。而对于现在课改模式尚不明显,或课改仍比较落后的学校,则可以选校实验,然后逐步推广铺开。也可以选一所学校的一两个学科展开试点,以点带面,陆续推开。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县课改模式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适当的时候可以举行“同课异构”活动,使他们相互竞技,以促进共同提高。
  最后谈谈我县学习借鉴西峡“三疑三探”课改模式以外,还应该学习的东西。
  西峡文物资源、中药资源、旅游资源等都比较丰富,这些都使西峡出了名,似乎无可非议,理所当然应该出名,但西峡这近几年课改也出了名,这种种出名汇聚成了一种“西峡现象”,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了,因此除了学课改,还应该学些别的东西。
  学习西峡善于营造一种干事创业的氛围。西峡多方面能出名,形成了一种“西峡现象”,这与当地的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善于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不无关系。大环境不说,我县教育系统内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有些不易言说的负面影响还很大,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一线老师干事创业的拼搏奋斗精神。
  学习西峡的竞争意识和竞争机制。五里镇初中,一个2000余人的学校,分成了两部,老师、学生、资源等都基本均衡,有意组成两个相互竞争的集体,形成两个竞争的局面。我县教育(学校)大小强弱悬殊巨大,资源严重不均衡,强的一再膨胀,弱的一再萎缩,几乎没有什么竞争机制可言,也就难以活力倍增发展迅速。
  学习西峡校长们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李岚清说过“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大凡课改成功的学校,都与校长强力推行坚持不懈有关。洋思面临倒闭,是因为有了蔡林森,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才使学校一举成名;杜郎口濒临关停,是因为有了崔其升,实施“三三六”,才使学校闻名全国;东庐中学即将撤并,是因为有了陈康金,编写“讲学稿”,才使学校名声大振。西峡的课改成功也与很多校长铁的意志铁的精神有关。
  学习西峡善于抓好德育工作。课改主要解决学生怎么会不会学,当然也解决学生的爱不爱学问题。德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爱不爱学的问题,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得好,就会促进课改的显效与成功。我们参观了五里镇初中,除了课改以外,寝室卫生环境,学生课间做操,还有图书室及学校文化氛围,无不反映着学生的精神风貌,彰显着德育工作的显效与高校。相比之下,我县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比较薄弱,未雨绸缪,润物细无声,提前做好德育工作,细化德育工作的则很少。本县的三空二中,偏于淮滨一角,大班额,生源多,办学条件差,并无优势可言,但却质量好,信誉高,影响大,除了干事创业的氛围好老师肯干外,强有力的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是功不可没的。
  学习西峡教研部门踏实研究不断进取的精神。西峡教研室在杨文普的带领下,学习,借鉴,实践,创新,硬是在偏僻的小县,搞了大课改,出了大成果,扬了大名声。我县教研部门人力资源也不算差,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卓有成效地搞好自己的课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