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
作者:不详 时间:2012/4/13 8:09:0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49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不同版本教材对课标的呈现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人教版 中图版 湖南版 鲁教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阅读、案例、活动:生物要素)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
●气候——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
●下垫面因素
●海陆差异的影响
●洋流的影响
●地形的影响
●其他因素的影响
●人类活动
●释放废热
●改变大气成分
●改变下垫面性质
●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阅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
●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活动:大尺度与小尺度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成土母质与土壤
●气候与土壤
☉●生物与土壤
●地形与土壤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垂直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主要陆地自然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垂直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厄尔尼诺现象)
(知识窗:青藏高原的隆起与亚洲地理环境)
●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
●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
(知识窗:地球上的碳循环)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认识喀斯特地貌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二、不同版本教材的结构编排
虽然各版本对课程标准的体现有其共性方面,但不同版本所选择的地理要素不同,例子不同,描述的次序也有所不同。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本部分地理课程标准的这两条标准在知识上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本质上都反映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观念;在形式上都以举例形式对两条标准进行说明。因此四个版本的教材在编写中各有不同的体现:
(1)选用不同的切入要素为案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其中,人教版采用生物要素、中图版采用气候要素、湘教版采用土壤要素、山东版则以“桂林山水”案例。
(2)对各要素的分析说明重点和表现形式不同。中图版重点强调在地理环境变化中某一地理要素的主导作用,即以气候要素为切入要素,系统地介绍气候要素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主导作用;湘教版重点强调某一地理环境要素的演变过程,从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相互联系的角度反映其演变的特点,呈现出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地质时代历程;人教版、山东版则重点强调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形成与变化的影响作用,突出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在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方式与角度上有所不同。人教版以生物要素作为主要叙述因素,通过生物要素与其他地理环境要素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体现地理环境整体并突出生物对地理环境的指示作用;湘教版以土壤要素为主要叙述因素,通过阐述土壤与成土母质、水、气候、地形、生物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有机整体性;中图版以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和地貌五个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角度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山东版则以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宏观角度,阐述四大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论述在全球空间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个版本教材在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学习安排次序有所不同。山东版是先学习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后再学习地理环境整体性;人教版、中图版和湘教版则是先学习地理环境整体性后才学习地理环境分异规律。
对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文字描述有所差异。人教版、山东版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三类描述其规律;中图版是从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三类描述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湘教版是从纬度地带分异、干湿度地带分异、垂直分异、地方性分异四方面的规律进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描述。
三、不同版本教材的共性
(1)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内容前,须首先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四个版本教材均采用列举案例形式,明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自然环境。
(2)地理环境整体性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其机制是各要素间存在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各版本的共性都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和大气环流等过程,描述圈层尺度之间进行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地球空间上不同区域、不同尺度的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3)利用不同区域尺度的现实案例,在理解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协调一致、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个整体环境状态变化的效应,从而进一步理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并联系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素角度来说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联系。
(4)四个版本都根据阅读全球自然带分布图及不同区域尺度案例,比较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特征、分布规律等内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