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注重能力:201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综述

作者:不详  时间:2012/7/3 0:09:3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63
  一、现代文阅读:对细节信息做精准把握,对整体信息做全面梳理。
  上海卷的现代文阅读分为社科文和散文两个部分。
  社科文阅读通常由一道填空题、两道单选题和三道简答题组成,今年仍保持这一格局。而且,三道问答题的安排多年来形成了稳定的规律,两道“要点概括题”,一道“解释作用题”都是对全文各部分的大意做出梳理,今年仍不外此。
  散文阅读主观题共有五道题,四种题型:要点概括、解释作用、语句理解和表达技巧。今年这五道主观题无论是解释句子或标题的作用、概括全文内容,还是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都需要考生具有紧扣题干、由浅入深的思维习惯。以11题为例,答案共含以下四个要点:
  ①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②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的美好;③后一部分(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
  这四点都是对全文的内容和作者情感的概括,而且题干中还交代了这样的信息:“作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因此只要结合这个提示,根据视角和情感分别作答,就可以做到滴水不漏,也希望考生能从中获得启发,养成认真读题干的习惯。
  二、古诗文默写:文体合理,多考名句。
  今年的八个小题分别选自陶渊明《饮酒》、荀子《劝学》、苏轼《水调歌头》、《<论语>七则》、杜甫《望岳》、《孟子•离娄上》、李白《蜀道难》、杨万里《竹枝歌》,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①文体安排合理,三道散文,一道词,四道诗,三者的记忆难度逐级降低,而诗歌所占比例最大;②名句比例较往年偏大,八道题中有六道是名句;③延续了传统的选材范围,即四道来自高中教材,两道来自初中教材,两道来自课外,八道中选做六道;④没有难字、易混字和通假字。这四个特点使今年的默写题难度达到历年来最低。
  三、古诗词阅读:内容与形式兼具,多整体而少细节。
  古诗词阅读题上依然延续了传统的题型和传统的命题方式,三种题型都有,考查了内容和形式两个大类的考点。在内容方面,14题填空题考察了常见意象的意思,也考查了考生对细节的把握,15题选择题中B选项考了诗歌的题材,16题问答题中涉及了诗歌的情感主旨;而考查诗歌的形式,则主要体现在15题和16题。但与往年不同的是,15题选择题的题干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与往年选错误的一项相反,其中A、C、D选项都指向诗歌的形式,考查了用典、题材、对仗和风格,但都是从文章的整体着眼来命题的。而问答题要求考生从前两联中分析情景关系,来答题,也是要求考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对情感主旨和意境的理解,同时也要明确情与景的关系。
  四、文言文阅读:选材上延续传统,难度上略有降低。
  纵观近三年的上海卷文言文阅读题,文章选材范围集中在两个领域:其一是历代正史,如2011年《〈循吏列传〉节选》选自《史记》,是先秦两汉的时代,遵循上古汉语的用词习惯和语法规则,属于典范古文。其二是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措辞用语接近先秦风貌,如2010年的《〈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节选》、2011年《稼说送张琥》;2010年的《九嶷山图记》作者是唐代的元结,其文章风格古朴,当时与韩愈等人并提,被人推为韩柳古文运动的先驱——这类也可以视为典范古文。而今年的《卜式传》选自《汉书》,《潭州东池戴氏堂记》作者为柳宗元,都是继承了传统的命题范围。
  近三年来,文言文阅读固定为十道题,涉及实词、虚词、翻译、理解、赏析五大考点:①2010年考了一道实词题、一道虚词题、两道翻译题、四道理解题、两道赏析题;②2011年考了两道实词题、一道虚词题、两道翻译题、五道理解题、一道赏析题;③时至今年,卷面上出现了一道实词题、一道虚词题、一道翻译题、六道理解题、一道赏析题。
  初看题型没什么大的变化,但是难度却是略有降低了。具体来分析:①实词题,“闻”、“布衣”、“善”都是词类活用,而且属于常见实词,联系上下文便可作答,“息”属于生僻词,需要稍有积累。②虚词题,A选项和B选项居然都出现了虚词的实词义,可以马上排除掉,D选项的“者”在句子里的位置完全不同,一是在句中构成“贤者”这个词,二是位于句末表示定语后置,因此也可以快速的进行判断,从而选出C选项。③翻译题,只要注意句式和关键词,而且关键词都是课文中常见词语,翻译起来也是没有难度的。④理解题,虽然数量增加了,但只是把一道选择题由翻译变成了理解,因此只要考生对文章大意有基本了解即可轻松发现答案。⑤赏析题,提示考生考查的是修辞手法,因此不难看出考点是比喻,至于表达效果,初中就知道怎么回答了,对于高中生来说毫无难度。
  五、作文:看似扑朔迷离,实则要点清晰
  最近几年的上海卷作文题一直采用“材料作文”的方式,总的来说有以下两个个特点:①发散点多元,能使考生在限定主题之下获取最大的发挥余地;②需对若干发散点进行合理安排,以区别出不同层次的考生,并起到良好的拉分效果。以上两点是由高考自身特点决定的,选拔性考试就需以合理拉开分差为原则,使考生实际具备的思维能力得以清晰展现。这些都是上海卷历年不变的命题理念。
  今年这道材料作文题,看似扑朔迷离,实则要点清晰。考生若对材料题的审题方法缺乏了解,便难以发现其中蕴藏的丰富内涵。材料原文如下:
  人们对自己①心灵中闪过的微光,②往往会将它③舍弃,只因为这是④自己的东西。而从⑤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⑥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若仅对这段文字泛泛观览,往往只能抓住第①点和第⑤点,全篇文章便只能围绕“心灵的微光”这一中心,把灵感对于天才来说如何重要进行长篇大论地阐述。此种写法虽可保底,却也易落俗套,可以说是“好写却不易写好”。其实,②③④⑥更值得考生深入挖掘。第②点“往往”说的是一种行为习惯、一种思维定势,我们要善于打破常规,拿出创新的勇气;第③点“舍弃”是一种选择,是一种价值的判断,如何去进行这种选择,这种选择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这些都是可以去挖掘的;第④点“自己的东西”和第⑥点“认出”说的是自我认识和个性价值的问题,有很多的观点可以提炼。这四点都属于“不好写却容易写好”的构思点。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加以选择。
  综合以上对所有题型的分析,我们可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上海卷语文试题的命题风格,在对传统的继承中着重考查能力,而减弱积累。希望各位考生能有所应对,加强自身的知识消化和思维训练。
  昂立智立方-杨浦中心-张亮亮
  2012年6月28日星期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