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家长心声,寻访心灵秘境
孔子在《学记》里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心知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心。”作为一个教师,要想真正教育好一个孩子,只有走进学生心灵。而探访学生心灵的其一途径便是教师家访。
沙市区“课外访万家”活动正在进行,我负责观中七(五)班十名学生的家访任务。时至秋收时节,考虑到家长较忙,我基本选择晚上家访。此次家访,感触颇深——
她是家长的百分之百
2011年10月9日晚,我借助昏暗的手电光,走过一段水泥路,路旁三间平房,来到了丫角村三组王语嫣的家里。家中奶奶和母亲正准备做晚饭,听说老师来家访,这位母亲热情地把我们迎进里屋,大约半个小时的家访,我了解到该生在家脾气有点倔,从不和家长交流,一问到学习就发火,偶尔冒出一句听不懂。这使我想到该生在校的表现,内向、不多语、胆小,每次提问总是答不出。家长一再强调:“孩子基础差,老师讲的课孩子接受不了。希望老师帮孩子补补课,””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就希望她有一天考上大学,给我们家光宗耀祖”。
踏上归途,我沉思着,一个学生在校她是班上的四十分之一,很不起眼,可在家里,她是家长的百分之百,寄托了厚厚的期望。此时,我感到肩上担子更重了,家长那种期盼的眼神,让我深深体会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他们是多么渴望他们的后代出人头地。我们理应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完成使命。
他是家长的愧疚
2011年10月13日晚,我和爱人驱车来到泥港四组,进入一个宽敞的院子,院子中间停着一辆货车,车主就是被访学生的家长——张梦伟的父亲。听到狗叫,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走出院门,热情的来迎接我们。当我们说明来意,他又是沏茶,又是抹板凳。还要留我们吃饭,俨然像对待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一股绵绵的尊师之情溢于言表,浓浓的爱意渗透我们心间。我介绍了学生在校的表现后,家长说,孩子很小我们就在做生意极少照管,因为长年在外拖货,夫妻俩很少在家,根本没法督促孩子学习。由于自己水平低,也无法辅导孩子,平时只有在生活上多给他些零花钱,也养成了孩子的一些坏毛病。话毕又说,“老师只当您多养了一个儿子,全靠您了”。
此刻,我陷入了沉思,多么淳朴的话语,多么真挚的感情。我的心田有一股暖流在流淌,有一种神圣的使命赋予我去完成。我愈发感到,作为教师,责任重大。同时,家长的热情、好客,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豪与光荣。
他是家长骄傲的牵挂
2011年10月15日晚,我来到观音垱河桥二组何瑶的家中(准确说是寄住的姨妈家),迎接我到来的是一位身材矮小、微胖的中年妇女,还随着一位头发斑白、伛偻着腰,依着门框的老奶奶,这就是何瑶的姨妈和外婆。听说来访,他们的眉宇间漾起笑意。我环视屋内,洁白的墙上没有一点蛛丝网迹,贴着几张耀眼的奖状,我走近一看,全是何瑶的名字。问明情况,才知何瑶的父母长年在广州打工,几年未归,孩子就寄住在姨妈家。可姨妈家又开一片小副食店。平时忙于生意,极少照管。孩子还比较用心,学习成绩也优秀,但常做作业走神,孩子性格比较孤独。我想到学生在校也很少和其他同学交往,常不苟言笑。
这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子女。访谈完毕,那可敬农人淳朴的乡音依稀在我耳边回荡,驱使我责无旁贷,义无反顾地履行自己的天职。我们没有办法选择家长,他们的家庭,他们的文化程度,我们只能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对待这些更需要关心的孩子,适时进行疏导,以鼓励为主,以微笑交流。给他们一份母爱。
后记:本次家访活动,受益匪浅。了解了学生在家的表现,日常行为,家庭教育,学习状况等等。家长也能了解到学生在校的情况。老师上门家访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在一起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的距离。家访又能协调孩子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及时阻止孩子不正常心理问题的发生。家访还能聆听家长们对我们工作的反馈和建议,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能弥补我们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自觉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真正达到“教育好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