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知分报志愿没有悖论——驳北大招办主任的志愿模式论

作者:张恒亮  时间:2013/1/21 20:53:44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413
  日前,北大招办主任秦春华先生在《光明日报》上撰文《高考知分填报志愿方式的悖论》,指出考后填志愿和平行志愿的种种弊端,应当说,事实上这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的,但在如何革除弊端完善志愿填报模式上,秦先生提出的方案却是实行考前填志愿的模式,这的确让人费解。
  秦先生认为,不同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下,考生所面临的信息搜集成本不同。估分填报志愿的时候,考生搜集信息的成本是比较小的。他只需要了解自己的平时成绩、排位和自己所在中学最近几年考上某一所高校的人数,就可以做出一个大致准确的判断。而在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方式下,考生仅仅知道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分数是没有用的,他必须要了解全省报考某一所高校的考生数量到底是多少,他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来填报志愿。
  当一个省市有几十万考生时,某个考生要想了解到这个信息,其成本显然是太高了。事实果然如此吗?其实,对于作为决策者的学生来说,要能针对高考志愿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其必要的信息必须完全充分,这包括了学生的成绩、招生计划、省控线、别人报自己欲报的学校与专业的情况,另外还有学生的兴趣、职业潜能等各种发展要素以及未来人才市场的变化趋势等等,如果这些信息有一项不全,都无法做出科学决策!
  至于秦先生所说的信息搜集成本,则根本不是学生的工作,而是各省教育考试院有职责向学生提供这些必要的信息。只要各省招生部门切实向学生提供了这些信息,他们还有什么搜集此类信息的成本呢?其次,学生要有调整和试错权,即通过选择多所学校作为第一志愿来确保如果第一所无法录取,再看其他学校能否录取,而不是这所录取不了,就直接打入第二志愿。如此,才能为学生的科学决策奠定基础。
  而考前填志愿仅仅是知道自己平时所在学校的相对位置和招生计划,其他诸如高考成绩、省控线、别人的报考情况等等统统不知,填志愿时完全依靠猜、蒙,这时不是盲人骑瞎马是什么?这时不仅要求学生学得好,还要运气好,就是高考成绩与自己填志愿时的估计完全一致!否则,考高了委屈,考低了后悔。
  高考录取从来都是德智体全面考核,没听说还要考核运气?高考后知分填志愿正是在信息透明方面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学生不仅可以知道招生计划、自己在学校的相对位置,还知道了高考分数、省控线,当然录取的确定性就相对增加。但由于无法知道别人的报考情况,所以也很容易出现扎堆和大小年现象,为此,我们推出了平行志愿和实时动态志愿,前者通过增加学生的选择权来提高命中率,减少扎堆和大小年,后者则不仅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到无限,而且把最后一个信息,也是最为关键的信息——别人的报考情况,也通过互联网实时地披露出来了!做到了信息的完全透明,于是,学生填志愿的命中率大大提高。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平行志愿与实时动态志愿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的实时动态志愿,曾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媒体的高度赞扬!教育部网站也曾发文称赞内蒙古志愿填报模式好!请问,知分填志愿何来悖论?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平行志愿相比于实时动态志愿,在信息上仍然没有完全透明(其他人的报考情况无法获知),选择权了没有达到无限次(只能选择四到五所学校作为第一志愿),所以也是一种不尽完善的模式,只有改革到实时动态志愿,才能彻底地解决学生因为填报志愿造成的升学风险问题。
  至于各高校不满意平行志愿、实时动态志愿实行后学生分数扁平化问题,应当说,这些模式的确存在着学生将学校分成三六九等,低层次学校再也无法招到优秀学生的情形,但这并不是平行志愿的过错,相反正是平行志愿的功劳!为什么呢?平行志愿不就是为了解决高分学生低就或落榜的问题吗?
  在原来顺序志愿时,由于只能选择一所学校作为第一志愿,如果不幸未中,只能进入到层次很低的学校,这就是许多人所说的低层次学校可以招到高分学生,但这种录取,虽然满足了低层次学校录取到高分学生的愿望,但高分学生却并不愿意进入这样的学校,当学生有了更多理想的选择后,当然就不会选择这些较低层次的学校了。这下,学校不愿意了,说什么录不到好学生,无法推进素质教育了,平行志愿分数优先助长了应试教育了,云云。殊不知,高考场上比的就是分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我分数高,我当然要比你先录取,这是高考公平的核心原则。从理论上讲,填志愿是不应该影响升学的。
  没听说过录取与否除了比分数,还要比谁会填志愿?现在通过改革就是为了消除志愿填报对学生升学的影响。因此,志愿填报模式改革只是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一高考基本原则真正落到实处而已,至于让学生更加重视分数、加剧应试教育,这不能怪志愿模式的改革,而要改革目前我们的录取评价体系,因为目前我们的评价体系就是用高考成绩说话,而更科学的评价体系尚未实行。
  可见,对于志愿填报模式的改革我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那种希望用过去的考前填志愿的模式来降低学生升学风险、改革应试教育,无异于缘木求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