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小品之芦蒿
作者:吴书生| 时间:2005/5/9 21:08:2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40
芦蒿原名蒌蒿,又名白蒿,古名蘩,蔏,皤蒿,旁勃等,是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蔬菜,最早见之于《诗经》、《左传》等典籍。《诗经•召南•采蘩》篇云:“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涧之中。”邢昺注解说:“蘩,皤蒿也。皤,犹白也。按蘩,繁衍易生之草,因以得名。白艾在他州难茂生,为不实当。”《尔雅•释草》中也有:“购,蔏蒌。”郭璞注曰:“蔏蒌,蒌蒿也。”宋人的《集传》解释得更清楚:“蒌,蒌蒿也。叶似艾,青白色,长数寸,生水泽中。”
芦蒿其实有水陆两种,形状相似,但水生者气味较香,质地脆嫩。三国陆机在《毛诗草木鸟兽鱼虫蔬》里说:“蒌蒿,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以为茹。”蒌蒿天生的碧绿青翠,即使煮过依然鲜艳可人。而且芦蒿本身散发着一股浓郁的菊香,开胃醒酒。嚼之外脆里糯,清甜无渣,满嘴生津。所以不管是煸炒,烧汤,那一种天然新绿,犹如根根碧玉簪,活色生香,显得特别生动。
“厥蒿二月生,细白美盈寸。(清人马曰琯《咏春蔬组诗•蒌蒿》诗)”早春二月,芦蒿应市,正是绵绵春雨柔情又缠绵,把江南的原野润染得如锦似绣。西窗下一盘碧绿的芦蒿,一瓶通红的葡萄酒,“好友围桌三面坐,还有一面让桃花”,江南的春天便永久地留在人生的记忆里了。所以元诗人耶律楚材在垂垂老矣的时候,还忘不了那“细煎蒌蒿点韭黄”的日子。
芦蒿是春蔬之上品,古人对其喜爱有加。清诗人朱彝尊做《鸳鸯湖棹歌》诗,其中有:“鸭馄饨小漉微盐,雪后垆头酒价廉。听说河豚新入市,蒌蒿荻笋急须拈。”陆游《戏咏山家食品》说:“牛乳抨酥瀹茗芽,蜂房分蜜渍棕花。旧知石芥真尤物,晚得蒌蒿又一家。”一种天真,一种风流,表面上的急不可待,其实是对田园生活的恬静舒适的渴求。正所谓“农家别有农家语,不在诗书礼乐中。”
芦蒿菜肴较有名的有臭干炒蒌蒿,即用特有的硬质臭干,切丝和蒌蒿一起炒制而成。上桌时臭干的臭香和蒌蒿菊香,会产生一种更浓郁的香味。另如蒌蒿炒肉丝,芦蒿经过冬天厚味滋补以后,更觉清鲜不腻,脆嫩味美。还有冷拌蒌蒿,将芦蒿放在沸水里烫上数分钟,捞起后用干丝、盐、味精、香油等拌之即可。用蒌蒿烧汤,荤、素皆宜汤,成汤后,飘起根根青青的蒌蒿,色、香、味俱佳。
芦蒿和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了。“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诗经•小雅•出车》”古人的眼光像是穿透了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文笔渲染,就把春天的神韵不着痕迹的描绘出来。细细读去反而多了许多平和,多了许多清趣。宋《集传》说:“蒌,草中之翘翘然。”我想那个采芦蒿的姑娘也一定是周代的美人吧“野有蔓草。零露专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在这样明媚和暖的春日中,应该只有情欢爱怨才能如芦蒿一般鲜活起来。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诗经•召南•采蘩》”采芦蒿姑娘就要出嫁了,那个小伙失望了。汉江滔滔又宽又广,把我们的爱情割断了。芦蒿这个春天的使者怎么和凄凉的爱情连得这么紧呢?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久服(芦蒿)轻身。”《神仙服食经》称“十一月采旁勃,勃,白蒿也,白兔食之,寿八百岁”。所以芦蒿还有一个美妙得名字叫“瘦人草”,这也许是美眉们的福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