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蓝天

作者: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 姚莉|  时间:2005/5/10 13:18:2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08

  “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毫无新鲜活力。新课程针对此积弊,鲜明地提出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直言不讳地请老师住嘴,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了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记得在我自己读书时,学生课堂朗读少,或者几乎没有,每次总是老师范读或者是听录音。当然,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或听录音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感情吃透了吗?若没有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新生……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以前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直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名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不断脱俗、不断进入新的领域和境界,是“人文精神”的突出标志之一。新课程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创新能力。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留下畅想的余地,尤其是在质疑解难上。课堂上,往往是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定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某地老师在上课时画了一个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同。但最后老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听课者无不哗然。试想:在如此重重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疑?长此以往,学生岂不要被培养成为一个个只会制造标准答案,而没有自己思想的木偶人?所幸的是,不久后的今天,“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难”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地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问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学生把握课堂的权利大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谁能说这不是留给学生一片畅想天空的功劳?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它在本套教材的各单元中与阅读课文相并列,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综合性学习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比如,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就提供了三个可选择的小活动:“老照片的故事”以一张或一组家庭照片为引子,与家人进行交流,了解家人的生活经历,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一件家庭物品”也是通过交流、询问,了解家庭故事,并把它写成作文;“妈妈的唠叨”则是模拟了一种生活情景,由两位同学进行模拟电话交流,再用书信的形式写一篇作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新课标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提倡。”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新教材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在学习过程中留给了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还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放飞他们的心灵,在自由的蓝天,他们将会获得更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