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分改革:语文改革第一步

作者:张涛甫  时间:2013/11/16 14:05:5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92
  ●北京从高考制度破题,将语文的地位提升到众科目之上,走出了可贵的第一步,但这只是改革连续剧的开场,更为重要的改革,是整个制度链条的更新换代。
  ●不掀动高考制度的天花板,若要做出实质性的语文教育改革,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当年,不撼动科举考试制度,要改变传统中国的教育模式也是艰难的。
  ●语文教育改革,必须把“人”的位置摆端正。
  语文教育被诟病多时,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育遭遇的批评更多,由于我们的语文教育陷入了一个制度性的怪圈,要打破这种怪圈,似乎成了无解的难题。这些年,对于语文教育,我们似乎习惯了这种见怪不怪的现象:一边是高分贝的吐槽,一边则是制度的惯性依旧,也就是说,你骂你的,我做我的。就在大家失去信心的时候,来自北京的一个重磅新闻,打破了沉闷的困局,这则新闻就是:北京市教育主管部门决定,2016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从原先的150分增加到180分;同时,英语从原先的150分降至100分。很多人听到这则新闻,会把眼睛和嘴巴条件反射成“O”字型。我第一反应是:可能是一个假新闻吧。等求证完毕,才知道这来自北京市官方是个确凿信息。北京市能够跨出这一步,实属不易,应为他们的改革勇气鼓掌。
  谁都知道,不掀动高考制度的天花板,若要做出实质性的语文教育改革,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当年,不撼动科举考试制度,要改变传统中国的教育模式也是艰难的。一旦教育与考试制度形成一个固化的结构,形成坚硬的制度岩石层,就很难突破。如今的语文教育也是如此,它完全内嵌在高考制度板块里,一般性的改革动作是改变不了这种结构的。高考制度不改变,在其天花板下面折腾,是改变不了语文教育大盘结构的。只有从高考制度板块上寻求爆破点,才能撬动板结的制度岩石层。这次北京市的改革,不管其后续情节如何,但其改革的突破点是准确的,就是从高考制度展开突破,首先改变的是不同学科分值比例,打破了原先语文、数学、英语三足鼎立的分数均势,将语文的分值抬至首位。这次改革利用高考制度的指挥棒,将语文教育升级到首席的位置。制度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它会引导、约束人们的行为,会将考生和教育者的行为引到政策预期的轨道,一旦这个改革落地,一定会影响中国基础教育的结构布局,也会深刻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式。现在,我们还不知道北京市的改革具有多大的可复制性。如果在其他地区铺开的话,其影响将会更加深广。
  窃以为,分数的扩张只是语文教育改革的第一步,虽说这是关键性的一步,但改革不能到此为止,后续的改革必须跟上。我们的语文教育一直深陷于功利主义泥淖,很难自拔,应试教育之所以根深蒂固,根子还是在偏执的功利主义教育,在这场没有赢家的赌局中,考生、家长、教师人人都是输家。这次,北京从高考制度破题,将语文的地位提升到众科目之上,走出了可贵的第一步,但这只是改革连续剧的开场,更为重要的改革,是整个制度链条的更新换代,后续的语文教育改革需要从理念、内容、方式以及逻辑等一路完整地改下去,从而实现大流程的再造。这样改的目的只有一个:立人,即人的教育。康德说:“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疯狂的功利主义教育,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现行的教育把孩子们训练成学习机器和考试木偶。教育关乎一个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今天我们有什么样的教育,决定我们拥有怎样的未来。语文教育尤其关键,它在立人教育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但事实上,深陷于应试教育困局中的语文教育,很多时候在教育轨道上逆行,离真正的立人教育还很远。
  更可怕的是,扭曲的功利主义教育,把孩子上大学之前的几乎所有时光全押在高考的赌盘上,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学生、家长、教师联手将应试教育演绎到了极致,从而使得我们的语文教育变得极端技术化,语文教育也彻底变味了。网上有一个极品的段子,说的是中美小学老师给孩子讲“灰姑娘”的故事,中国版的师生问答与美国版本可谓是云泥之别。中国版的老师提问极具中国特色:诸如,这故事是格林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作者是谁?哪年出生?作者生平事迹如何?这故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谁先给分个段,并说明一下这么分段的理由。这句话是明喻还是暗喻?这个词,如果换成另外一个词,为什么不如作者的好?这段话如果和那段话位置换一换,行不行?为什么?等等。
  再看美国版本的师生互动: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老师: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十二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上面的情景剧,虽然是有才的网友杜撰的,不能过于当真,但对中国教育的讽喻还是到位的。尤其是在语文教育上,有多少课让故事回归为故事?有多少课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和思想的乐趣?为什么一篇好端端的课文,一定要将它碎尸万段,搞得毫无趣味不可呢?我们的孩子被包围在枯燥的知识和僵化的说教中间,被迫吸收没营养的东西,将鲜活的生命训化成考试机器和思想木偶。为此,我们的语文教育改革,必须把“人”的位置摆端正。如果我们语文教育是“空心”的、缺乏人性的,即便把语文分值加到300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离立人的目标还很远,虽说素质教育折腾多年,但应试教育坚如磐石,始终横亘在那里,我们越不过去。如今的应试教育已经进化到极为精致的境界,看上去很美,酷似素质教育,但内心空空如也,这种教育玩得再精致,也是行之不远的。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审美教育。这里所指的审美教育,不是狭义的美育,而是广义的美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不仅可让学生真正领略到中文的文字之美,还要让学生领略中国的文化之美、文明之美。由于诸种原因,我们怠慢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百余年来,我们种种不当的方式,或深或浅地伤害了自己的文化。我们曾想当然地认为,我们的文化是丑的、恶的,甚至以审丑的心态看待我们深处其中的文化,眼前所见皆是灰色乃至黑色的风景。从我们的语文教育中,看不到文化自信。语文教育没有把我们的语言之美、文化之美、文明之美充分展示出来,而是停留在“技”的层面玩小聪明,没有在“道”的层面发掘我们的文字、文化之美。语文教育应该有一个高远的担当:传播文化的精髓,接续文明要义,贵在立人,将中华文明之美一代代“接力”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语文教育的确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