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思善想——学习选择立论的角度》写作指导
作者:三台中学 林语邰 时间:2015/10/6 16:40:5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19
学生习作
谈最遥远的距离
有的人说:当花瓣离开花朵的那一刹那,暗香浮动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有的人说:生与死之间那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便是这世间最遥远的距离。在我看来,世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
古有“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爱情。这川流不息,奔腾向前的长江水似乎是两位恋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但词人笔锋一转,旋即写道“此水何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只要两颗心紧紧在一起,定能跨越千山万水,克服重重困难,相爱一生,相守一世。紧紧相依的两颗心之间不会有遥远的距离。
今有“我在这头,你在那头”的乡愁。乍一看,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成为了诗人与祖国大陆之间最遥远的距离。但仔细一想,诗人日日夜夜牵挂的祖国大陆,让诗人在梦想时分深深回味的,是梦中出现的祖国大陆的伟岸山川,瑰丽风景。毫不夸张地说,诗人的心灵从未离开过大陆,而隔着海峡与大陆遥遥相望的,不过是想找回自己的心灵,重回大陆怀抱的躯体。从未离开,谈何距离。
泰戈尔曾在《飞鸟与鱼》中写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就是人心之间的距离,他没有气味,没有颜色,没有形状,你触不到,砍不断,剪不掉,但它无时无刻不存在现实社会中,存在人与人之间,虽无声无形,却能感受到。它虽不能杀人于无形,但却能让两个相爱的人渐行渐远。
不仅如此,放眼现实社会,引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屡见不鲜。父母与子女因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摩擦不断,大吵大闹,有的甚至离家,走上绝路,让父母伤心愧疚;社会也因心与心之间的距离逐渐麻木冷淡,好心人扶起被撞的老人,反被污蔑,以致于越来越少人敢去扶起路边奄奄一息的伤者,造成生命流逝的悲剧。
所以说,在现代社会中,最遥远的距离是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最让人无奈又痛心。
点评
这是一篇紧扣题目思路清晰的入格议论文,40分的考试作文可以得30分。文章有题目稍作拓展开篇,引出本文论题,然后通过对两首诗的分析从爱情和乡愁两个方面来正面论证,又从泰戈尔的诗和社会上的问题从反面进行分析,引起人们重视。
这是一篇还可以进一步提升的议论文。首先是对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观点的提炼和表达、论据的选择和使用都还需要花功夫训练提高。其次是层次之间的关系有些不清晰,语言段落缺少议论文的鲜明有力。
教师例文
谈最遥远的距离
家衰国弱,现实与理想的距离遥远得似乎难以跨越;但心中有大爱,这遥远的距离也就不过是测量大爱的光年单位罢了。
杜甫家世不错,自己又有志向爱学习。“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长安沦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变成了想也不敢想的遥不可及的冷光。什么都不在了,但杜甫对国家对人民的爱还在。无论是投奔肃宗还是避乱巴蜀,无论是茅屋为秋风所破还是剑外初闻收蓟北,无论是见到归来头白还戍边的老兵还是看到急应河阳役的老妪,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大爱始终如天地日月一样亘古不变。
李唐王朝的宫廷之中,没有杜甫显要的位置;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永耀着杜甫绚烂的光芒。
鲁迅在白眼和歧视中寻异路,在外族的亲蔑和侮辱中回国来。学矿,学医,学文,为民族健康幸福而学;离乡,出国,回归,为民族复兴强盛而奔。虽然鲁迅生活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乱世,虽然他艰于呼吸视听,虽然他也彷徨;但他更呐喊,更奋然前行,更“我以我血荐轩辕”。
辛亥革命后的中华民国的政治军事舞台上没有鲁迅显眼的位置,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上,鲁迅这一民族魂永远激励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宇宙浩瀚,人生须臾。梦想和现实的距离遥远得难以想象,但心中有坚持,这遥远的距离也会被坚持的接力赛征服。
愚公世世代代移山,精卫生生不息填海,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神话,更是中华民族坚持执着的象征。从万户到嫦娥,从三元里抗英到日本投降,从东亚病夫到奥运大国,几百年来,中华民族么偶有在衰落中自怨自艾,而是在奋争中坚持不懈,前仆后继。
在世界文明上,不仅有古代中国文明的辉煌和暗淡,更有当代中国文明的兴盛和善良。
距离是目标,是过程;爱和坚持是脚步,是动力。爱和坚持,让一切都不遥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