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深刻、峭拔、独特

作者:黄冈中学 杨开泰  时间:2015/10/26 22:27:1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79
  语文学科的作文板块因其在高考卷面上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是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可是每年高考之后,大多数考生的作文成绩并不理想,作文教学的功效也常招致社会非议,因而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一直都是令语文教师头痛的问题。
  高中生处在一个逐梦的季节,意气风发的年龄阶段,尽管涉世未深,但是他们眼光敏锐、思维活跃,经过多年的文学熏陶,理应对一些话题有着一番独特的思考和认识。可现实是俗气、琐气、平庸之气、甚至乱扯一气充斥在我们学生的文稿上。
  2005年我在华师参加过一次湖北省的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工作。还记得当年考生作文的卷样:一部分考生读不懂材料,生拉硬扯地把题意写成当时的一些热点话题,诸如和谐、环保、责任、诚信、理解与沟通的重要性等,而那一年的作文材料本质上是要我们谈生活中“出”和“入”之间的辩证关系;另一部分的考生把作文写成日常生活上的流水帐,没有中心,没有主次;甚至还有一部分考生把作文当成网上聊天室,语言拉杂,文白夹杂,口头语言到处是,网络语言“满篇飞”。此外处处可见的是空泛的感悟,人云亦云的道理,概念化的认识,散乱的结构……
  考场作文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审题不清,中心不明,立意不深,语言不纯,结构不精等)给我震动很大。我想在这种场合下不是他们不想写好的问题,而是面对一个话题不知道怎么去写的问题。回来后我就在思考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去破解学生的这种入题难、展开难、论说难、讲透难的问题?后来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首先,提高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准确是第一要位的,就像射箭要有靶心一样。任何一篇作文都应该做到有的放矢。考场上材料的导向一定要瞄准,这个中心导向如果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那么后面的一切工作都将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为了提高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除了课堂上的常规训练(如对语言的品味,对内容的把握)外,我还加强了一些专题训练。例如每年高考完后,我就把当年十几个省份的作文材料汇编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其次,训练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学生作文或是写不出东西来,或写出的东西干巴巴的,不丰满厚实,情节和细节不能铺展开来,这主要是源于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一个问题,每一个学生结合自身的阅历和性情,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也该有与众不同的思考和认识。只有平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对这个问题的观察细致、全面、深刻和持久,写出的东西才会动人、感人、服人。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我经常创造机会让他们养成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如在教授《故都的秋》一课时,我启发学生,作者笔下故都的秋不在别处,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就在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这些存在于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实秋意,郁达夫为什么能够写得那么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呢?除了写景融入了他个人的强烈的感情之外,恐怕还要得力于他对故都自然景物的细心观察和体悟。只有养成了勤观察的好习惯,写作时景物才会信手拈来,绘景才会细腻深入、生动逼真而独具个性。学生明白了生活中普通的景物也能传达出丰富的感情这个道理之后,紧接着我就教给学生观察景物的一些方法,如移步换景和定点观景等,并布置了一篇周记,写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要融入个人的情思,如可以写晨曦、日落黄昏、风雪交加等不同时候的校园一角的变化。这样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就来了,而且写出的文章不再是那么空洞无物或千篇一律了。
  再次,提高思辨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学生作文中或写出的东西拖沓冗长,不干脆利落,或出现的切入角度一般化、笔力的宽泛化、立意的肤浅化、认识问题的表面化,说明他们的思辨能力还不强,对一个问题的思考不能够独立、集中、深入和持久。这个思辨的能力,不是考场上就拥有的,也不是一个学期几节作文课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加以培养。因此我常常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连起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把教学的起点定在学生的疑惑上,教学的重点定在学生的领悟和思辨上,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在课堂上留足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提出问题的时间,讨论问题的时间。(在这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策划者、参与者、调动者、引领者和指正者的角色。)在此阅读的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思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另外,我要求学生的阅读要为作文服务。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要由教材引出与它在题意、内容、写法等方面相类似的文章,再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出这一类文章的异同点。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学生的思维具有广阔性和深刻性,作文时就能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选取所需要的作文材料,把内容写具体,并能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深度地挖掘,写出新颖的文章。我还要求学生阅读要立足于课内,着眼于课外;写作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考生要在考场极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语句流畅,文辞优美,既富时代气息,又有人文内涵、思辨意识的大气之作,非得在课外阅读上下功夫不可。因此我每周都留出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去阅读,同时在每周三和周日晚上的读报时间,针对班上订阅的《中国青年报》上报道的一些重大问题,组织同学们进行适时的关注和评说。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作文的思维能力,还可以经常开展一些兴趣活动,创设作文情境,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开展作文竞赛,进行评优展览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给学生讲评、修改方法,进行互评互改,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鼓励学生敢于打破作文俗套,提倡个性作文,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以上都是在讲如何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从根本上去提高学生的作文内涵,充实和丰富作文内容方面的东西,也是作文训 练中的重心和重点。最后,还须从技法和形式上对学生作文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说文体上的规范、结构上的规范、条理上的规范、语言上的规范等等,因篇幅的原因,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总之,“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要让学生作文“峭拔高雅,清气盘空”,就得对其旧有的思想观念进行“删简”,在思维的准确深刻、峭拔独特方面下一番功夫。                
  注:此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阅读与鉴赏》2010年7月版上。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