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乡村自然中学到了什么?

作者:不详  时间:2016/1/7 12:43:50  来源:新父母在线转载  人气:322
  儿子在县城幼儿园读了半年,我们就回乡下了。说是乡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农村,而是在镇上。不过那时的乡镇并不是很发达,与农村区别并不大,除了商店多一些,有集市的话人多一些,其他的没有多少区别。
  我们所在的初中就在镇西头,学校围墙外面就是麦田和庄稼地,与其中一个村子只隔着一条路。儿子就读的幼儿园紧挨着我们初中,那时乡镇上没有公立幼儿园,是私人办的。教学质量啊什么的都谈不上,校园里最吸引孩子也就是一个儿童爬梯,其他的设施就再没有了。
  但是因为在乡镇在乡村在麦田的旁边,所以孩子们玩的地方可多了,并不比城市幼儿园孩子少。我指的是玩的地方玩的东西,乡村孩子们玩的都是自然的赐予或馈赠,比如春天到麦田里打滚摔跤放风筝,夏天到杨树林下捉迷藏捉知了捉麻雀,冬天到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秋天到丰收的田野里掰玉米挖红薯烤蚂蚱。这些是城里孩子没有的,玩不到的。
  如果说城里孩子学到了很多的书本知识,那么乡村的孩子学到的则是自然的知识。乡村孩子学到的东西都是活灵活现的生动活泼的富有生命生活气息的,不像城里孩子看到的植物都是静止的看到的鸟兽虫鱼都是不会动的。一个是活的自然,一个是死的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哪个更好哪个给孩子的印象更深哪个给孩子的影响更大,这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儿子没有在县城读完幼儿园,我们并不后悔不感到遗憾,因为他到了一个更好的天地里求知探索成长。这个天地是生龙活虎的是充满生机的是有温度的,无论是对孩子的身体成长,还是心灵发展,大自然这个老师都是最好的,没有一个老师的水平比大自然的水平更高,也没有一个老师能够取代大自然。
  总结而言,儿子在乡村学到了以下城市里孩子学不到的东西:
  一是感知触摸自然律动。我前面已经说过,人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之子。无论是谁,都是自然之子,都必须遵守自然规律。那么,首先要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懂得自然变化之规律。城市中自然的变化存在,但并不明显,比如温度,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孩子很难感受到自然四季的不同,或者自然四季的差异。但在乡村就不同了,除了温度之外,还有很多东西,春天有春天的百花盛开,夏天有夏天的草长莺飞,秋天有秋天的瓜果飘香,冬天有冬天的冰雪世界。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截然不同,这就是自然的律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人生的规律。人生之春——年少时播下梦想的种子,人生之夏——青年时为梦想而不懈奋斗,人生之秋——中年时开始思考收获人生的果实,人生之冬——老年时整理自己有价值的东西珍藏传承。孩子从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中可以直观感受到大自然变化之规律,进而联想到自己,既然是自然之子,也必须要遵循自然之规律,梦想,奋斗,收获,传承,沿着这样的人生道路前进。这个是很难教给孩子的,必须要让孩子到自然中去体验体悟体会。
  二是五谷能分四体变勤。我们常常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形容那些脱离实际的懒人。所谓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所谓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如果不在乡村,当然“四体”很难用上,“五谷”更分不清。这不怪孩子,而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让孩子接触生产实际。长期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孩子就会养成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性。儿子在乡下就不同了,农忙季节要么回到舅舅家里帮着干农活,要么回到爷爷家里帮着收庄稼。这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四体”,让孩子认识了“五谷”,而且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观念和“粒粒皆辛苦”真正含义。
  三是丰富想象让孩子更有灵性。乡下的四季风景变幻最容易引发孩子的幻想,比如夏季傍晚的晚霞满天、夜晚的群星闪烁,秋天白天的大雁南飞、夜晚的明月当空,冬天三九时节的鹅毛大雪、地下冬眠的青蛙,春天迎风摆动的婀娜柳条、天空高飞的风筝,这些都能引发孩子的幻想,有助于丰富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变得更有灵性,而不是呆头呆脑,就像木头人一样,更不会像城市孩子因为书包沉重而未老先衰、暮气横秋。
  总之,在乡下孩子学的书本知识不多,但孩子与自然亲近,就在自然的怀抱里,感受自然赐予的一切,体会自然蕴含的哲理,当然还有自然化于内心的灵动。自然内化于心,必然会外化于行。所以孩子生龙活虎,充满活力与朝气。虽然每天都是满身泥土回来,但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非常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就没有感受到自然之美,没有体验到自然之味,怎么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又怎能发自内心热爱自然?所以,我们要把孩子放归大自然,让孩子接受自然的馈赠,真正成为自然之子。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