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想说爱你不容易
作者:不详 时间:2016/10/26 17:13:0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73
教育也是人的自我实现,让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这是苏格拉底以来所有教育家们呼唤的,是所有学生期盼的,也是现代西方大多数国家在做的。李开复让青年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话虽简单,却道出了教育和人生的完美状态。
理想的教育是什么?是那个能让人触电的东西。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可是在咱特色大中国,教育就是背书做题,就是做没完没了的考试卷,整日浸泡在“五年模拟三年高考”里,是标准答案练就的全能机器人,绝不是天性造就的。
中国教育的实质,就是用工业时代制造机器的方法去制造人才。你进来时是人,走出校门却成为了机器人,然后这个人形机器们还要摇身一变,变成祖国的栋梁。
中国的教师对上课的理解就是把我的想法输入你的脑袋。在中国的课堂上,学生充其量只是个马桶的角色,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拿着水管往你的脑袋里灌水的过程。灌得差不多了,火候一道,就立马实施“大脑置换术”,把自己的大脑嫁接到学生们的头盖骨上,然后完成了伟大的教育工程。
中国学生在学校就做三件事,背书做题考试。谁都知道这三件事对于教育和学生的意义。但却有很多人不知道只做这三件事对于下一代的毒害。背书的全部价值只相当于在“word”上按个保存键,如此而已。
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间绝对的世界第一,算数技术无人能出其左右。然而事实却是,咱除了做题啥都不会,咱的头脑里没有想象力,缺少创造力,只装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而这八个大字恰恰是青春墓碑的墓志铭。
艾伦.金斯堡在他那首长诗《嚎叫》的开头里吼道,我看见一代精英毁于疯狂。而现在,我们都在见证,一代精英正在毁于教育。
学者易中天说,咱们的教育是丢掉了根本,搞坏了脑子。
咱们的学生不会发现问题,不会分析问题,不会反问,不会批驳,不会质疑,即使是理科的课堂,咱们也往往只有科学手段(技术和技巧),没有科学方法,更遑论科学精神了。咱们培养的就是只会按指令行事的机器人,拔尖的曰全能型机器人。
纵观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加工出来的批量制成品,唯一的差别就是有的镀金,有的镀银,有的压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千篇一律。目标是“成龙成凤”,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是否善良,没有人去想,不管不顾。在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
咱特色大中国的孩子就是父母的附属品,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犹如妈妈的手提包——必须要高端、品牌、上档次,因为他就是用来显摆的。咱们中国的孩子要是考不上大学,混迹街头,父母便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悲哀,怨天尤人-----白养你了。孩子就是家长购买的一支股票,自上市那一刻起,就日日盯着,盯到它一路蹿红,考上名牌,找了个好工作,拿到高工资,养尊处优,高人一等。这便是投资获得了回报,买到了“绩优股”。若是咱的孩子没能考上大学,当然也没能捞着好的工作,便是买的“垃圾股”,被“跌停”了还不止,还要被“套牢”,孩子便和“白眼狼”无异了。
咱们中国的孩子的一生是被父母规划好的一生,就像动车必须在预设的轨道上行驶,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也许你确实成为了父母眼中的“龙”,也许你也确实成为了父母眼中的“凤”,但唯一的遗憾就是你没能成为自己。就好比你踢了一场假球,你只是按照规定的动作完成了一套程序,胜利或失败都不是自己的,都是在成就别人的赌注。古代的父母只是包办孩子的婚姻,强调婚姻必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现在的父母却要包办孩子的一生,想想也真够奇葩的。
在诸如奥林匹克等诸多国际大赛上,咱中国学生风光无限,几乎包圆了所有的大奖,即使没有包圆,也一准名列前茅,成绩不可小觑。但那是虚胖,是注水猪肉,一到实战,一到运用环节,咱中国的学生全傻眼了,咱空有满腹理论,不会做研究,不会做调查,不会写论文,是理论的巨人,实践的侏儒。特色大中国教育的全部秘诀说来说去也就三大法宝,背书做题天天考,学啊学,学啊学,学成呆子医不好。咱特色大中国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虽然很辛苦,但工作其实极其简单,就是一个饲养员的角色,每天扔给你一大捆练习题考试卷,让你囫囵吞枣,吃不死,死劲吃,吃了就能长膘,膘长足了,就把你推到屠宰厂。小学教育阉割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中学教育阉割了孩子们的质疑精神,大学教育又夺去了孩子们独立自由自主的思想,到头来,孩子们成为了太监的内裤,里面空空如也。
咱特色大中国有一独特的教育词汇,叫做“高分低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分低能早就“out”了,因为不管高分还是低分,统统低能。中国的教育就是一把锋利的屠刀,把人的生命一挥为二。第一阶段让你活着不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考试。学习生涯结束了,你开始了人生的第二级段,一工作,你才明白,过去耗尽半生精力获得的只不过是一块敲门砖,和工作及能力没有半根毛关系。这还只是表象,望深里看,几十年的死记硬背“五年模拟三年高考”搞坏了你的大脑,把人的大脑折腾成了一锅粥,剪不断,理还乱。你就像一个新生儿一样刚刚来到这个社会,没有经验,没有能力,还得白手起家,从头再来,尔今迈步从头越。
咱们的大学其实就是个大的中学。咱们的北大、清华说白了就是两所聋哑学校,光是培养残疾人了。一帮傻帽儿教练,让你天天只练右胳膊,最后练到你身上其他的肌肉都萎缩了,唯独右胳膊粗壮的成为大象腿,然后你用这只胳膊推着轮椅走路了。
中国的学生其实也是个商人,用生命的代价交换分数,中国的学生其实不是活生生的人,只是一台按照输入指令运转的机器人罢了。光鲜的外表其实只是腐烂结的茧。
中国的教育毁掉了一代人的青春,毁灭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然后生产出一大批过期的不合格产品,生产出一大推毫无价值又无生气的废铜烂铁,在国富民强的光鲜外表下,我们的教育正在干着毁灭一代精英的勾当。中国教育体制的染色体正在神经错乱。
美国的学生可以站着听课,可以躺着停课,可以在教室遛弯儿,可以吃零食,可以学哲学,可以做游戏,可以自由选择你心仪的课程。因为你是人,你有人的一切自由和权力,没有什么权力能够剥夺你。面对如此丰富的课程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谁不喜欢上学,谁就是傻瓜和弱智。
咱特色大中国的选修课或者艺术课就是个摆设,起着装点门面的作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咱们的音体美课程、艺术课、选修课就是理科院校里的美女,本来就没有几个,还总被他人侵占,实在是可怜。西方校园里正儿八经的音乐、戏剧课在咱大中国就是不务正业,不成体统,祖国的花朵只能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外国的学生竟然能光明正大的不务正业,实在是人神共愤。
咱大中国的学生就是个“学习囚徒”,每天就是做题背书考试,校园生活实在是相形见绌。咱大中国学生的校园生活就是蚯蚓的食谱,除了泥沙还是泥沙,严苛枯燥,乏善可陈。和咱新闻联播节目的播音员的面部表情有一拼,难分伯仲。
面对美国没有全国通用教材只有琳琅满目的阅读书籍的现状,我们似乎再也不能拒绝反思了,咱们被学生和学校奉为圭皋的所谓有用的教科书其实就是一本本高考一过就成为废纸的书。咱们的学生和课本如胶似漆了十几年,貌似此情切切,此意绵绵,海枯石烂,芳心不悔,但到头来只是逢场作戏,高考一过,就被学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扔给了拾破烂的,扔前还要用脚在脚底下蹂躏一番以解心头之恨。高考前夕各地上演的撕书视频,表明了考生对枯燥乏味僵化保守的教科书的厌恶,对法西斯盛行的校园生活的反感,“让试卷飞”,“让书本飞”,与其说是宣泄,不如说是应试教育的彻底失败。
总是拿自己的漏斗去度量别人的大脑,总是拿自己的那杆破秤去衡量别人的价值,咱大中国教师的大脑里总是装着三个筐儿,好生,差生,中等生,并且据其浮现出不同的表情,或者笑容满面,或者平平淡淡,不冷不热,或者冷若冰霜,甚至怒目圆睁。咱大中国的教师总是太自负,把自己打扮成上帝,全知全能,大包大揽,凡是他认为对的,即使学生你有不同的看法想法,也要千方百计把你纠正过来,还要披上道德的外衣,自诩为拯救迷途的羔羊。
中国的教师是被宠坏了的一个群体。古有师道尊严之说,,主张天地君亲师,这还不过瘾,一帮穷酸文人还要弄出个《老先生讨学钱》的戏剧,把那些个不尊重老师的人绑在道德的十字架上拷打。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把教师称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诩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过犹不及,再弄个不中不洋的教师节,终于把老师推上了神坛。于是咱大中国的老师便摆起谱来了。上课时,学生要齐刷刷的站起来,向老师问好。老师点头了,学生才能坐下来,弄得学生像大臣早朝拜见皇帝。上课时学生要以某一规定的姿势做好,不许摇头晃脑,不许乱说乱动,不在教师的允许下讨论也不允许,规整的象在搞阅兵式。穿衣要穿校服,吃饭要在学校办的食堂吃,上课就是满堂灌,管你快乐不快乐,管你有兴趣没兴趣,咱就是一言堂,咱就是课堂的君主,咱的课堂咱做主。不把人当人看,实质就是坑人,说你是阉割人幸福感的屠夫,能冤枉吗?
其实咱教师就是一普普通通的职业,这职业是用来养家糊口的,和扫街的擦皮鞋的并无二致,当然和国家公务员教授工程师均属一类。咱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才是教师的上帝,没有学生,你就是个屁。
咱们的教育也曾经辉煌过,出过一流的教育家,比如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门徒。比如蔡元培,主张兼容并办,思想自由。比如陶行知,主张教育即生活,其思想和主张在国际教育史上都独树一帜,丝毫不逊色于欧美。但是咱们的教育跑着跑着就跑偏了,就拧巴了。咱们的教育就是一个女子,小时候是让大叔垂涎的萝莉,长大了也是风韵犹存花枝招展迷倒众生的妙龄少妇。可现如今却是人老珠黄丑了吧唧的欧巴桑了,再也失去了娇滴滴的说大叔我们不约的资本了。思想的荒草地里一片狼藉,且正在呈现出蔓延之势,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破落户。
没有谁能够否认中国的教育比中国的足球更烂,象中国的文艺领域一样,暮色苍茫,死气沉沉。如中国的食品安全领域一样,三聚氰胺事件层出不穷,注水牛肉比比皆是,让人不寒而栗。数十年前咱们的相关部门就在不断痛心疾首的反思,咱们的教育生病了,且病的不轻,亟需改革。但是从教育部门喊得山响的减负,到现在雨后春笋貌似方兴未艾的课改,口号越喊越亮,标语越刷越多,资料越积越厚,但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就是不见有丝毫的长进。唯一的变化就是过去毕业生要做作业做到深夜十二点钟,现在是连小学生也失去了双休日,所有的中国学生都以同一种悲壮的姿态一头扎进苦海里,深不见顶,苦苦泅渡。
咱们的教育似乎永远处于“有问题,没办法”的恶性循环里。这样一个腐朽的体制数十年的折腾不见一点起色,死水微澜,不仅辱没了这国人的智商,还毁灭了这国的一代精英,真是让人无语凝噎,欲说还休。
咱们的高考就是披着科学和公平外衣的“新八股”,咱们的大学只是西方的“貌似大学”,形似而神不似,连真正的大学都算不上,却成天吵着嚷着去搞什么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实在让人费解,笑掉了大牙。邯郸学步是建立在会走的基础上,你连走路都不会,却要去搞马拉松,110米栏,摔跤是一定的,弄不好还会磕掉大牙。大学的精髓就是自由自主,科学民主,培养合格的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公民,咱们的办学体制和机制就是给大学制造一条条的桎梏和绳索,这样的大学和生产机器人的车间并无二致。双一流建设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咱特色大中国一以贯之源远流长的“口号文化”和“面子工程”,教育有多少问题都可以不管不顾,即使把自己的脸弄肿了,也要硬说自己是胖子。面子最重要,哪怕瓤子已经烂了,却偏要弄个一流大学的脸谱摆出来让人瞻仰,咱大学的办学节操早就碎了一地。失去了追求人文精神的思想内涵,掐灭了攀登真理之峰的信仰追求,丢弃了培养合格公民的使命,忙着去织什么安徒生笔下“皇帝的新装”,今天算计着去套取这个经费,明天又筹划着吞并那个院校,贪大求洋,似乎卯足了劲想去上市,真是玩的风生水起,不亦乐乎。咱大学的这些雕虫小技,怎入得了专家的法眼?咱们的大学在别人的眼里就是个“大的中学”,拔高了说,只能算个一流的大专。如此而已。
论经费的充裕和建筑的豪华,咱们的大学绝对是世界第一,咱们大学建造大楼的速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哈佛也好,剑桥也罢,和咱大学的外表比那就是一个“乡巴佬”,土得掉渣。可就是这些乡巴佬大学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诺贝尔奖得主,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世界顶级科研成果。咱们的大学每年的绿化经费和三公消费就是几百个亿,咱大学生甚至建造了上千万元的星级卫生间,接待中心和洗浴中心的豪华程度堪比大学版的“天上人间”。把钱尽用在了没用的地方,却没钱搞科研,一个劲的让科研经费瘦身,我们的某些大学校长却还在自嘲,咱就是丐帮帮主,得到处找钱。把钱都拿去植树了,造楼了,充当三公经费了,你可不就是个钱多的没处花的丐帮帮主吗?
一边喊着减负,一边又喊着要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这效果就好比政府在高喊要抑制通货膨胀,那边中国人民银行又偷着印了43亿元的纸币是一个道理。咱大学都办成了政治学院,政治挂帅,擅长喊口号,醉心于营造面子工程,咱大学能有个好吗?
从乱收费,到教育行政化官僚化,从暴利行业,到学术腐败,问题无处不在,比比皆是,咱的教育就是一块荷兰的奶酪,千疮百孔。
总是有问题,却总是没办法,这成了咱特色大中国教育的一道风景线。咱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就是个文件批发商,今天这个主义,明天那个措施,后天又弄个不伦不类的新口号,新提法,把学生当道具,让教师去耍猴。只因为自己不需要去一线教书,只因为自己的仕途和升迁,只因为要给自己贴上改革的标签,只因为你的孩子早已经在美国佬那儿接受人性化的教育去了,你就死劲去折腾吧。反正不是还没有出人命吗?反正整天就是坐在办公室里无所事事闲得蛋痛吗?
中国的教育问题根深蒂固,积重难返。既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深厚的历史积淀,又有现代一帮庸才的添油加醋,火上加油,他们以官员或者专家的身份自居,拖着一麻袋理论,今日在这个论坛演讲,明日又窜至另一个会场指路,揣着渔利的心态,无不是商人的嘴脸,忙着给别人指路。结果歪嘴和尚乱念经,把教育带到了阴沟里。
浪费了一代人的青春年华,祸害了整个中华民族,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社会的现代化特征愈益昭彰的大背景下,教育却愈显另类,腐朽不堪。明明已经是穿高跟鞋的摩登时代,却偏偏裹着小脚,臭了整条大街。社会对教育的批判声浪日高,此起彼伏,就连家长和教师本身的抱怨也是不绝于耳,余音绕梁。教育再不改革,咱们的人种都会退化。
然而面对百病缠身暮气沉沉老气横秋的中国教育,咱们的改革却总是痴人说梦,固执地游离于问题的核心。课改,咱喊了十多次,比男女嗨咻时叫床的声浪都要欢快,都要疯狂。但每一次的改革开始都轰轰烈烈慷慨激昂踌躇满志,之后便渐行渐远,渐行渐偏,雷声大,雨点小,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最后便不了了之。改来改去,教育的最大变化就是课堂变得不像课堂了,教师变得不像教师了,学生变得不像学生了。
只要中高考的指挥棒不变,应试教育就会阴魂不散,捆绑教育,咱教育任你怎么折腾,都注定是一锅粥,变味,发馊。
用工业化的标准衡量办学效果,教育只好用工业化的手段制造学生。检验选拔人才的 标准只要没有发生变化,只允许“龟兔赛跑”,不允许“龟兔赛泳”,再热闹再浮夸的教改都是白搭。明明你是个秃头,却偏要买个吹风机,明明你是个瞎子,却偏要点着腊烛,让盲人识字,叫聋哑人唱歌,你不是扯淡吗?只要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不变,只要高考指挥棒威力不减,教育改革绘就的宏伟蓝图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意淫,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咱们追求宇宙真理已经很累了,哪有时间和精力陪你扯淡?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