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生命教育,拯救学生心灵

作者:哭泣的丁香花|  时间:2005/6/2 10:57:3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207


  近几年,见诸报端的校园自杀和伤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中学生生命最主要的杀手。
  2004年广州花都区花山镇某中学一名14岁的初中生因偷东西被人发现,便从宿舍5楼顶跳下,自杀身亡;
  2004年5月7日,通州市张芝山镇初级中学学生陆凯家中服毒自杀身亡;
  初中生升学考试迫在眉睫,丹江口一市民女儿因被分入“慢”班以为丧失中考权利而服毒自杀,结束了年仅15岁的幼小生命;
  2002年12月29日晚,某市八名少年网虫虚拟世界“玩”杀人游戏不过瘾,现实中上演网上暴力,活活将一十四岁少年打死;
  2003年9月7日,长沙宁乡双凫镇一名仅十五岁的少年,全身被人捅了20多刀,一只脚被砍掉,并遭汽油毁容焚尸,其状残不忍睹,如此歹毒的杀人凶手竟是五名十五六岁的初中在校学生......
  看到这么多触目惊心的事件,我们不仅长叹沉思:当代中学生心理怎么了?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为什么中学生视别人的生命如同草芥?
  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这是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造成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功利主义的泛滥,有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漠视和推崇等,这些因素,致使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极易轻易处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们或把它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把它作为报复别人的手段,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但是, 转念想想:人活着总有许多的不如意,难道死就能解决一切吗?难道死的时候就没有一点不忍心吗?难道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滋味好受吗?不为自己想想,也要为很多爱你、关心你的亲人朋友想想呀?因此,当务之急,要加强学生生命教育,培养他们健全心理。
  所以,生命意识的淡薄,除了以上原因外,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教育应以人为根本,应全面关注人的生命本身,这应该是教育最初和最终的意义。可是,受应试的束缚,一直以来,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 在学生自杀或伤人诸多事实面前,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及面对困难的勇气不够,看问题绝对化。敏于思索,却不肯轻易表露;有独到的见解,但不原开口;想接受指导,又不喜盲目听从,产生矛盾心理,或出现自我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如果一旦遇到挫折打击,便觉得承受不了。这时候,需要家长、老师加强心理教育,正确引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便拯救国家未来的栋梁!
  其实,对这个关乎人类本身的重大话题,语文学科是最有发言权的,语文老师是最有机会的。远在古代,生命意识普遍淡薄的时候,已有许多典范:马篷起火,孔子问人不问马;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些都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出浓厚的生命意识。到了近代,鲁迅对生命的理解就非同一般,他在许多文章中都阐明了生命是最为重要的观点,典型的“韧的战斗”就是他生命观的体现。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语文老师要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
  一、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对生命的理解及其态度,便形成了生命意识。受包含强烈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西方思潮和对生命本着轻视和漠然态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再加上家长和老师对生命话题的神秘和回避,必然助长学生形成贬低、轻视生命的意识。
  纠正这些错误的生命态度,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是语文学科的神圣使命。语文教材上的许多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生动范例。如张晓风的《敬畏生命》——在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粒种子足以成树,但造物者乐于做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蒙田的《热爱生命》——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冰心的《谈生命》——不不敢说生命是什么,只能说生命像什么;汪国真的《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生命是脆弱的,甚至只是一场小小的灾难、一种不期而至的疾病、一件微不足道的器具,生命就会不堪一击,就像史铁生二十岁那年“从最狂妄的年龄跌入黑暗的深渊”,然而,生命又是坚韧的,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走出了自杀的阴影成了驰骋文艺界的巨人;就像贝多芬,在失去了音乐创造的基本条件下,也曾想到自杀,可就在那一刹那,他明白自己要扼住生命的喉咙,要追求自己的信仰,从而创作了至今令世人振奋的音乐......学了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我们在感受生命的偶然性的同时,不能不为种子顽强的生命力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一粒种子尚且如此,人类还有什么理由不因此而尊重、热爱、呵护和善待生命呢?让生命的唯一和神圣融入文化而铸成我们永恒的信仰吧。
  二、树立生命本位的思想
  当代中学生受成人世界的熏染,把追逐金钱财富、名誉地位,追求刺激和享受作为人生的幸福,这样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这种把生命的手段当作生命本位的本末倒置的做法,就会使人陷入深深的精神迷惘和生命危机之中,长期下去,就会怀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甚至轻视或放弃生命。 如两个学生因迷恋网上游戏寻求刺激,在网吧呆了几天几夜没吃没喝,精神恍惚,穿越铁道时被急驰而过的火车轧死;一学生为看某明星演唱会,为买门票去抢劫杀人......
  法国哲学家蒙田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自然经过多少亿年的时间才哺育出生命,生命又经过多少亿年的进化才出现人类,所以,我们对生命应有一种感恩的态度,应树立生命本位的思想。离开了人的生命,什么都无从企及。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人的生命制造了一切艺术和文明,离开生命谈艺术是一句空话。如果当年贝多芬不堪各种压力,没能扼住生命的咽喉,那么何谈《第九交响乐》给人的震撼呢?如果张海迪因为自己不能自由奔跑就自暴自弃,沉郁痛苦,那么何谈令我们自立自强的可贵精神呢?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忠孝礼义等道德,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离开了生命谈爱国爱民,孝敬父母,只能是一句空话。史铁生残废了双腿,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获得了感悟,和自己的妹妹“好好儿活下去”了,这是对母亲最好的悼念,是对母爱最好的报答,是对孝顺最准确的诠释。
  是呀,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 是所有热爱生命的人,教懦弱者具有生的勇气、倔强和胆识;教精神跪倒的人用独立的头脑霍地站起来;教欠缺意志和自信力的空虚心灵奋发向上。
  三、理解生命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认为,生命属于个人,处于高于一切的地位,人的生命价值在于为己。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不能把所谓“生命意识”与维护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对立起来,甚至不论善恶,不分美丑,不讲原则。我们所说的生命意识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前提,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既是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是当今我们的时代精神。
  语文教学应该张扬这种精神。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冰心的《谈生命》等课文都是极好的素材,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圣哲们告诉了我们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人活着应该为民族、社会、国家、宇宙作出贡献,这是人的生命的全部意义和内涵。作为语文老师应正确引导他们,让他们深入体会主人翁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尊重他人生命,也争取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快乐、更精彩!
  四、尊重生命的伦理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认为,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他们都没有高等与低等、有价值的和没有价值的分别,我们应该宽容和尊重他们的存在,并将那些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这是形成良善和博爱品德的基础。
  受封建等级制度和门户观念的影响,当代中学生习惯性地将人分成三六九等,他们歧视那些出身卑微、家境贫寒、成绩一般、有生理缺陷的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则轻视、摧残甚至扼杀这些人的生命,尤其令人感到可怕的是,许许多多的学生成了旁观者,他们对这种恃强凌弱的行为保持着冷漠和欣赏的态度。 如陕西一学生赵云用硫酸泼向自己的同窗好友时,围观的众多同学中竟无一人上前制止.......
  针对这一现状,浸润着丰富人文情怀的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尊重生命伦理的教育的契机。如教授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文,很多教师仍然停留在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上,而没有上升到尊重生命伦理的层面。“孔乙己”这一人物往往被师生定格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笑可悲”的小人物,而没有继续挖掘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咸亨酒店里那些短衣帮所持的冷漠和嘲笑态度,无疑成了加速孔乙己死亡的催化剂,我们的身边有大量的这种人的存在。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会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他们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也就不至于发生那么多令人发指的惨重事件!
  生命教育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生命观,接受生命,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和偶然。语文老师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伦理,发掘生命的意义并珍惜生命,在生命力的发挥和奉献中去体会生命的魅力。学生最终能体会到:正是生命的可贵可爱,不可替换才赋予生命以应有的人生价值。
  最后,告诉那些在生命线上徘徊的少男少女们:只要活着就有希望。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不管活着有多么的辛苦,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我们要让痛苦的变成快乐的!记住:
  生命如花
  所以我们要珍惜
  花开,花谢
  让它按照自己的规律
  我们又何必强求
  生命如花
  我们却无法永远留住它的绚烂
  在花谢的时候
  惟有消瘦的暗淡
  生命如花
  我们惟有紧握它的璀璨
  而不是
  随意的放弃
  生命如花,,珍惜生命;学会微笑,让自己快乐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