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联话读书
2005年的联欢晚会,对联之乐乐无穷。抚今追昔,历代仁人志士将自己的读书感受、读书经历写成对联,或勉励自己,或劝慰别人。对联散发出诱人的生活气息,昭示着生活哲理,给人信心,给人启迪。
一、有关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的对联,或从正面道出了读书要勤奋、要刻苦的真谛。以勤为径,书山亦有路;以苦作舟,学海亦无涯。或反面立意,劝慰人读书,否则,只落得一事无成,抱憾终生。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头方悔读书迟
——这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的劝学对联,联中“黑发”借指青少年时代,“白头”代指老年时期,意在告诫人应当珍惜少壮年华,有所为,否则老来后悔也无药可救。
黑发若知勤学好 白首更觉读书甜
——这是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沈为众先生刻在头发上的一副对联。上联刻在一丝黑发上,下联刻在一缕白发上,蔚为奇观,堪是联中杰作。一生浸沉书中,始得书中三味。
板凳要做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这是教育家范文谰的一副对联,显示了一个学者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高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领袖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间,曾以此联告诫自己读书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
——毛泽东以生活现象、自然现象,勉励堂妹,要谦虚谨慎,循序渐进,锲而不舍。犹如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读书应是蜂酿蜜 好学恰如蝶恋花
——这副对联以蜂蝶作喻,说明了读书学习要孜孜以求的道理。
韬略众须建新国 奋飞还得读良书
——这是郭沫若撰韬奋图书馆联,上下联首字位置嵌入“韬奋”二字,论述了读书长雄才韬略,立志报国家的道理。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明代才子、文学家、书画家徐文长,巧用了一个“好”字。少年时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本是读书的好时光,但人们却沉溺于嬉戏中,不能自拔。老来才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但韶华不在,穷追往日时光,徒劳无益。
二、对联言在此而意在彼。立志读书,淡泊明志,弘志博学,明理做人,宁静致远。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语见《论语》,复旦大学的校训。前一句讲做人,要求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做人和做学问要立志,志向专一。后一句讲做学问:所谓“切问”,就是经常问,而且要问得中肯;所谓“近思”,就是把问题放在脑子里经常思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联中风雨声是自然界的声音,又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明代东林党邻袖顾宪成,告诉人们读书和政治的关系。读书兼济天下,为天下苍生而读书。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表现了他的治学严谨、胸襟广阔、高风亮节。
读对联,是一种享受;学对联,是一种境界。耳濡目染名人对联,如闻其声,如观其行,如见其人。善读之人,吞文字,品新意,启迪智慧,其乐亦无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
本联是流水对,在流水对中,两句之间的意义关系是秉承一个意思,也就是出句和对句是一句话。现在常用来指生命力强,犹如雨后春笋,不可扼制。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这是写诗人所处陋室的环境之美,烘托出陋室不陋的特点。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代王安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些成对的语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手甘为孺子牛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代王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以上联中“花相似”反衬下联中“人不同”,具有鲜明的对比感,突出了对“人不同”的感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升任湖广总督后,亲自在府衙题写的一副对联。把它挂在厅堂内,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做一个不谋私利,刚正不阿的清官,像大海一样,有宽广的胸怀,像千丈陡壁一样,挺立正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