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教材”与“跳出教材”
教师要上好课,就须既要能走进教材,也要能跳出教材。走进教材是教师与文本对话,是教师体验、内化教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过程。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八则》中有这样两条: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一说教导人不知疲倦。一说,教导学生,举出一个方角,学生却不能类推其他三个方角,不再教了。初读两则论语,不禁疑惑起来:既然诲人不倦,又为什么当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时,就弃而不教呢?难道说大思想家孔子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泥淖里?
孔子是个大教育家,一生所教弟子不下三千,贤人七十二。他让贫民接受了教育,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周游各国,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折射出儒家思想的光辉。在教育上,孔子可以说是尽心尽职了。他乐教,诲人不倦。他的有教无类也是众所周知的。找一找现实生活里的事实依据,也如此,教育是公平的,即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不能因为他的才能没有展示出来,就说他没有横溢的才华;爱因斯坦原来被老师认为是“蠢才”;富尔顿刚发明的轮船被人家认为“蠢物”,现在谁也不这样认为了。后进生不是蠢才,也不是蠢物。给后进生一个微笑,他们心里会歌唱;给后进生一缕阳光,他们心里也会温暖的。
可孔子对待不能触类旁通的学生,为什么就不再教呢?我翻了一下词典,我想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教育。现实生活中的解读:
我想如果学生学有余力,就要让他吃饱喝足,给他自由的空间,让他呼吸自由的空气;如果不能接受、探寻新的知识了,也就不要强人所难,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学生的头上。
两则论语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在于让学生实行自我教育。”学习语文要靠自己努力,要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孔子阐发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观点,让我体会到:我们要爱一切学生,要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既不能拔苗助长,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前进的勇气,沉沦堕落下去;也不能让千里马辱没在自己的手里;更不能将所谓的后进生放在某个角落里,不闻不问,而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如果我们都能真正落实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将两种理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定会盛开教学艺术的奇葩。
跳出教材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教材文本的内容,结合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和教育资源的实际,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再创造的过程。
我班的第一次考试成绩不够理想,于是我带领学生一起走进了名人的童年,循着名人成长的足迹,感知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的原因。童年的高尔基,父亲早死,随母寄居在外祖父家。在外祖父家里,“我”寄人篱下。所幸的是,有温柔的外祖母对我呵护有佳,正是她把爱源源不断地输给了我,坚定了我的信念,以应付艰难困苦的生活。
童年的鲁迅,喜忧参半。虽说是把百草园描摹的乐趣横生。但熟悉《朝花夕拾》的人都知道,百草园里只是一些草,并无什么稀罕物。鲁迅曾经记下这一句: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以此寓意生活的枯燥无味。鸟儿振翅高飞,他却只能呆在院里,看四角的天空,徒有羡慕之意。章运水,心知奇闻逸事,“我”却不得不与他哭别。三味书屋的苦楚就别提了。他却怀着拯救民族的热切希望,用他的笔刺向敌人,谱写了民族魂。
魏巍小时候,不也受尽“小反对派”的嘲笑?更可悲的是,宋学孟回忆起那个饥荒的年代,却以乐写悲,读来自己的嘴边仍好似留有青青柳叶的苦涩味。
童年是一所苦难的大学,能锻造人的意志。名人在这里成长,苦难未必不是一笔财富。战胜艰难困苦,幸福就在前面。名人都走过了困苦的童年,我们有越挫越勇的少年情怀,有什么河不能趟过,有什么山不能逾越的呢?
教师要“走进教材”与“跳出教材”,不仅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且要能把多种信息重组,使学生在重构相关知识再认识和深化,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迁移的本领,陶冶情操。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