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新青年说”如何审题,听名师指导(附范文)
作者:佚名 时间:2018/10/16 10:23:3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28
①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
②不要妄自菲薄,同时要自强不息
③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④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⑤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以上这六句话摘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平台所刊登的 《最高领导人对青年所说的9句话》 一文。请任选两三句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题材不限,不要脱离所给材料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我们需要理解每一句话的含义,并确定主旨思想:
① 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要脚踏实地)
② 要妄自菲薄,同时要自强不息(要自信自强)
③ 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要吃苦耐劳)
④ 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要勤学好问)
⑤ 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要矢志不渝)
⑥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要奋发有为)
另外,所给材料的隐性信息考生一定要读出来,即宏观话题,或者叫母话题。因为六句话均出自《最高领导人对青年所说的9句话》一文,所以这个宏观大话题是“青年”,这也是本次作文的对象,对青年说。
【范文展示】
奋斗浇开成功花
一学生
你是否看见破土而出的幼芽,它拼搏向上,只为争得一抹阳光;
你是看见那纵横交错的根茎,它深埋地下,只为收获一份甘泉;
你是否看见清晨花瓣上流淌的汗水,它用了怎样的努力,才换来了花开的美丽。
(开头用排比句,列举了大自然中因奋斗而换来美丽的事物,直奔主题,气势恢宏,彰显文采)
一只苍蝇看见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羡慕不已:蜜蜂的工作环境,总是那么花香四溢,馥郁芬芳;再瞅瞅自己,生活的这片天地总是乱糟糟、臭烘烘的,更让人恼火的是,几乎所有的生灵都对蜜蜂大加赞赏,而对自己却鄙夷不屑。
于是它找到造物主,要求他把自己变成一只蜜蜂。造物主真的把它变成了一只蜜蜂。接下来的日子,它像一只真正的蜜蜂那样,每天早出晚归,采集一囊花粉,送回蜂房,放下,然后再飞出来,马不停蹄地飞向另一朵花。工作单调乏味不说,每天累个半死,却只能得到一点点食物。一天两天,它还觉得新鲜,可到了第三天,它就受不了了。它悄悄地溜开,飞回了垃圾堆。
苍蝇的理想是成为蜜蜂,苍蝇的生活却只知贪图安逸,结果就只能是又逃回臭气熏天的垃圾堆。由自然观人生亦如此,只有付出无尽汗水熬过无数艰辛坎坷者才能浇开成功之花。
(引入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地表现了主旨大意:艰辛+坚持=成功。苍蝇和蜜蜂是非常典型的意象,引人深思,增强了说服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国知名教育家、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曾用了5年时间读高中,并3次参加高考终圆北大梦想。俞敏洪坦言,从小学到大学,从未考过全班前20名。
第一次参加高考,英语只考了33分。在复读班,由于英语基础差,从未得到过老师的鼓励,只是靠不懈的付出坚持到了最后。第二年高考,英语却又只有55分,并因总分不高而落榜。在一片质疑声中,俞敏洪坚持再读一个高三。最终,付出辛苦的汗水,“高五生”俞敏洪英语得了90分。被北大录取。
俞敏洪的高考实战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付出汗水,并为之坚持不懈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所举俞敏洪的人物事例论证有力)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荣获辽宁省“道德小模范”称号的沈阳市第147中学初二学生马鹏飞,又是“全国十大真情人物”之一。如此小的年纪,却能取得如此高的荣誉,只因他九年如一日的,付出真爱。他5岁开始做饭,每天照顾奶奶,料理生活,坚持学习,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这个在生活磨难中与命运顽强抗争的少年,用他稚嫩的肩膀挑起了本不该由他挑起的生活重担,付出了对奶奶无限爱心的汗水,小鹏飞艰难的生命也因此而无比灿烂。
(所举马鹏飞的人物事例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意义,引人深思,应成为中学生也是全社会学习的典范,极富感染力)
以著名的壁画《最后的晚餐》享誉全球的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为世界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作。达??芬奇伟大成就的取得只因他多年如一日地坚持,付出了无尽的汗水。在长达3年创作《最后的晚餐》的过程中,达??芬奇历尽了千辛万苦,为了创造出十二门徒有个性的头像,他需在整个米兰寻找合适的面孔。
为准确刻画犹大这个人物,他要到各种场合观察罪犯、流氓和赌徒,反复揣摸他们的心态、神态和形态,并画了大量的速写,直到找出他满意的形象,最终使这幅画取得空前的成功。达??芬奇的人生因付出汗水并痴心不改地坚持而熠熠闪光。
(本段所举达??芬奇的人物事例跨跃广阔,体现了选材的深刻与多面,中外共用,内容充实丰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息,愿我们早日用辛勤的汗水浇开自己的成功之花。
(结尾用大气磅礴的语言收束全文,并呼告点题,简洁有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