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高考重庆卷作文题简析(附名教授例文)

作者:佚名|  时间:2005/6/10 6:15:4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17

2005年高考重庆卷作文题简析(附名教授例文)
  2005年高考重庆卷作文题
  (1)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10分)
要求:1.符合说明文文体;2.字数不少于200字。
  (2)“自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自我的嘲笑,它是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调节心理的方式,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请以“自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符合题意。(题目据考生回忆,以最后发表的试卷为准)
  题目分析
  第一题,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所选说明对象是常见的,是考生每天都在使用的物品。所以,每个考生都应该是有话可说的。也许正是考虑到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大多数学校、学生不大注意说明文教学和学习(反正是话题作文嘛,学生懂一两种文体就足可应付高考了),学生说明能力不够高,所以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这个题目既考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说明能力,又贴近生活,是一个较好的题目。这个题目,说明“筷子”,可从筷子的类别、用途、使用方法等方面入手,还可顺便提及不用公筷、提倡环保等,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可用平时说明,就像一般说明文那样;也可用生动说明,如“筷子的自述”等。如果考生对说明文有基本的概念,懂一点说明的基本技巧,应该是一个比较好写的题目。遗憾的是,从高考的选拔功能来说,该题评分很难拉开差距,擅长写作的学生在这个题目上也没有太大的优势,不太符合选拨性考试的要求。
  第二题,以“自嘲”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题目中,明确排除了诗歌,这就使前几年对这种文体的争议没有了。而且,标明“自嘲”是题目,省去了学生拟题的麻烦。但同时也给一些不细心的学生带来了麻烦。这些学生仍然按照话题作文来写,这就与作文命题者的意图有些不合了。其实,以------为题目与以------为题、为话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命题作文,后者是话题作文。同时,“自嘲”,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命题者在题目中对这个词作了解释,以帮助考生理解这个词,这个题目。我们来看解释的话:“‘自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自我的嘲笑,它是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调节心理的方式,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这个解释,既解释了这个词的本义,又解释了这个词的引申义。也就是说,这个词既可看作贬义,是一种自我的嘲笑;也可以看作一个褒义,是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调节心理的方式,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这样,供考生选择的空间就大了。命题者的意图也是很明显的,主要不是叫考生去写嘲笑自己,否定自己,或嘲笑别人,嘲笑社会现象,而是把自嘲看作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种自我释放、调节心理的方式等。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关注自我成长过程。这也是和重庆卷2004年高考作文题是一脉相承的。2004年重庆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是“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其核心仍然在“自我认识”上,这个作文题意在引导考生通过自省来提高自己,成熟起来,健康成长。今年这个作文题,仍然有这样的作用。有人认为,这个作文题过于灰色,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些难为学生。这实际上可能是没有读懂这个作文题或没有看清作文题中的提示语的缘故。提示语中已经有明确的提示,让考生注意到这个题目的灰色一面,也特别提示考生要注意到这个题目积极健康的一面。所以,考生可写灰色主题,也可写积极的主题。也有人认为作文应该提倡写积极、乐观、向上的主题,作为学生还是少写或者不写灰色的主题好些。其实,这也是对高中作文教学的误解。按高中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可以写这些灰色主题的,关键是从什么角度去写。如果认为“自嘲”就是灰色主题,那是对“自嘲”的浅层次理解,也是没有读懂作文题中的提示语的表现。当然,正因为这样,今年重庆卷的作文题,不容易偏题,但如果想得高分,写好实为不易。

  附名教授例文
  我是一个可爱而无奈的唐吉诃德
  自嘲,即自我解嘲,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讽,同时也是一种无奈的苦笑和自慰。没经过生活历炼和人生煎熬的人,不具有达观和豪迈心性的人,大约是不知不解自嘲为何物的。
我以教书为业,主讲新闻学。该学开宗明义即宣布“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多年来,我几乎是以一种宗教信念的感动来布此道的。忽一日课间听学生偷偷议论说:“张老师实在是单纯幼稚得可爱,居然坚信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哈哈哈哈……”
我本拟义正词严训斥这几位放胆取笑我“单纯幼稚”的青皮后生,但转念一想:学生有这种议论,倒不一定表明他们对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有什么怀疑,恐怕更多是出于对老师“单纯幼稚”的担忧,怕我上假新闻的当。于是便哈哈大笑说:“希望同学们多多帮助,使老师尽快成熟起来!”
  教书课外之余,我又喜舞文弄墨,隔三岔五弄些杂文在报屁股上,给读者提供精神快餐。我自以为这些“投枪匕首”对社会上的假丑恶很有杀伤力。
忽一日,有一大腹便便、油光鉴人的朋友轻蔑地对我说:“兄弟,别自恋自欺了!你以为你的那些正义的鸟文章能杀伤谁?贪官污吏?地痞流氓?明星大腕?告诉你吧,人家吃喝嫖赌忙得一塌糊涂,谁有闲工夫瞅你那鸟文章!”
高人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原来如此!但转念一想,我的杂文并不是专门写给那些鸟人看的呀!我深知我是一个单纯幼稚的唐吉诃德;即使运交华盖,我也无愧无悔、自娱自乐
  筷 子
  筷子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筷子是中华文明古老的见证。竹的气节,手的灵巧,使它既似诗歌,又似舞蹈。对中国人来说,这种被称为“筋”的古老食具,它更是文化、是艺术、是哲学和力学的神秘产物,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具象。会用筷子的人才真正懂得中国文化的奥妙;热爱筷子的人才真正懂得中国文化的精彩。曾有哲人夸耀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可是,与使用筷子的中国相比,这根本算不上什么豪迈。中国说:“只要给我筷子,我将撼动天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