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饕餮的读者”到“可爱的书虫”
作者:王健瑶 时间:2019/2/21 22:52:30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238
《罪与罚》:教师为什么要继续阅读
之所以把这部小说放在第一本,源自我的一段经历。那是我工作后接手的第一个班级,照例有一个课前演讲的环节,第一轮的内容是介绍一本自己读过的书。我的课代表介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说实话,在课代表介绍之后,我做点评的时候是很心虚的,因为尽管我能讲出这位俄国大文豪的生平,这部如雷贯耳的作品却没有读过。这次经历再次告诉我:教师应该用一生去备课。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坚持不懈地阅读更是本分。尤其是当中文系的教学越来越多是以理论代替文本阅读之后,这样的需求就更急切了。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细读过文本,又如何有这种阅读感受,并与学生共享这种阅读?如果一个教师没有一个庞大的阅读书目、丰富的阅读经历,又如何面对不同禀赋的学生作出个性化的指导?
本书的另一结果是我读完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全套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尤其是那本令人视为畏途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我用了整整半年时间才啃完。
《进化思维》:为何要读跨学科著作
在中国,一直以来存在着文理科的分类。虽然最近各地高考改革已经开始打破文理的界限,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因为文理分科而导致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始终存在。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如何与理科生沟通呢?我任教10多年的过程中,有一些理科生的阅读面很广,能与老师就文史哲进行交流;反倒是我们做语文老师的,对于理科学生着力研究的领域了解不多。我想,如果能在理科生擅长的领域置喙,这位语文老师当有更多机会被学生接受吧!
这方面有许多书籍都值得语文老师阅读,比如《量子力学史话》《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尤其是后者。
之所以选这一本布斯克斯的《进化思维》,是因为我硕士阶段对进化论下过一番功夫,所以心存偏爱。必须承认,人们对于进化论的理解还是有偏颇,其中不乏想当然之处。如果读这一本书,这些一知半解会减少许多,而且你会发现,居然有这么多领域可以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认识、宗教、美学、道德……虽然未必是确论,但不能不知道啊!
《训诂学与语文教学》:面对教参的独立精神
语文教师大多是中文系出身,一定学过训诂学,于我个人而言,这门课是大学时代各门课里对我工作后帮助最大的。因为,其他的课在工作后依然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著作而获得补充提高,唯有训诂学,因为其对古文献阅读的积累极有要求,加上音韵学这样的口耳之学,不在大学学习时下苦功,工作后再补就有点来不及了。
工作后还有一样事物阻止我们补救,那就是课下注释和教参翻译。文言文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许多词语解释、文言现象其实是有争议的,语文教材的编写难免出现挂一漏万的情况。当然,能发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能力应该说已然不弱,但发现之后能否予以合理解释?这时候就需要训诂学知识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了。请想象一下,当发现教材教参中的错误时,如果能心平气和地指出并有理有据地论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一定会有所提升,同时又把一种谦和独立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岂不美哉?
《训诂学与语文教学》就是一本把训诂学知识与语文教材相结合的佳作,既把训诂学的历史以及常用方法介绍得清清楚楚,又能紧贴多种语文教材,对其中注释的粗疏之处予以考订,读来令人击节。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听听同行对教育的反思
这本书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立场,作者弗莱雷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实中人们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差异巨大,这是社会不公平的表现。技术发达的社会使个人——尤其是处于下层的人们——被严格地驯服。但教育的一大功能就在于改变社会压迫的现实,以使他们成为“自为的人”。为此,教育应该且必须改变。如何改变?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师生间要各自承认各自主体的平等与独立,改“权威——服从”关系为“平等——互学”关系。因为只有双向的文化交流才能促进人的意识发展,因为讲到底,教育即解放。
我毕业后即任教于上海一所老牌名校,良好的生源和系统的训练让我适应了这份工作;在我眼中,教书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如果不是这本书,我很可能会继续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也仅此而已。是这本书让我没有停止思考,并最终影响了我在2010年成为上海第七批援疆教师中的一员,在新疆喀什市下属的巴楚县任教一年半。
《吾意独怜才》:听听外行对教育的思考
当下人们对于教育很关注,上海更是如此,各种关于教育的声音中,批评占据了大多数,人们对于教育,尤其是语文很是不满,动辄有其他领域的专家凭借自己的身份炮轰教育,甚至公然提出“对抗语文”,就像一本书名揭示的那样,“喜欢阅读,不喜欢语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这样的现象是有看法的。因为语文课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多少学生、什么样的学生、学生在什么样的状态其实对于教授语文都是有影响的。因为“玩票”上过几节课而批评语文课程,其批评的合理性存疑。但教师又的确需要听外行人的建议。关键是,听哪些人的?
张五常是国际认可的不多的几位华人经济学家之一。这本《吾意独怜才》是我的学生上了大学之后连同《经济解释》一起推荐给我的。这本书是张五常关于教育的随笔集,当然少不了用经济学思维来看待教育。但也正因为这样,这本书对教育的批评往往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他对于思考中预感作用的评价、背诵的选择问题,就说得特别诚恳:他用时间成本来解释为何背诵要精心选择,虽然只是经济学知识的简单应用,但确实一击必中。
做教师的当然要乐于聆听建议或意见,但也要敢于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回答质疑或不同的声音,但总体而言,当有大方之家肯赐教的时候,焉有不学习之理?
《优秀的绵羊》:教育的现实与超越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出国读书已经越来越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以上海为例,面对中国学生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已不在少数。一时间,本土课程有大受冲击之势。
国际课程到底如何?本土课程的确有各种问题,但国际课程是否就是灵丹妙药?
现实并非如此。与本土课程相比,国际课程同样存在不足,说它是“洋套路”并不为过。就我自己的教学经历来说,我觉得国内的国际教育存在以本土教育为代价刻意弱化受教育者中国身份和印记的问题。自然,“中国身份和印记”具体指哪些大可以讨论,但身在中国、身为中国人而将中国文化视为敝屣,即使不是“数典忘祖”,也终究是有问题的。另一方面,无论是本土教育还是国际教育,又存在过分关注结果、享受毕业证书带来的晕轮效应而忽视创建自己的生活、忽视道德与责任等问题。
这本《优秀的绵羊》并没有带领我们展望未来的教育可能是什么样、应该是什么样,但它揭露了即使是被国内中产阶级最为追捧的美国精英教育存在的深刻问题,我想这有助于把我们从眼下教育对精英的迷之崇拜中惊醒,让我们反思什么是在除掉精英或平民这些人为的藩篱后,教育还应该有些什么样的理想和追求。
《读通鉴论》:正视本国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的史学巨著,中国向来有“文史互证”的传统,身为语文教师,自然应在国史方面有相当的涉猎。
《资治通鉴》是值得通读一遍的。说来也巧,大学时因为中文系男生少,所以与古籍所男生混寝,也就又“沾染”了读《资治通鉴》的习惯。别的不说,我确实体会到了钱穆先生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感觉。我不敢说自己中国人的根扎得有多深,但毕竟是扎住了。
但《资治通鉴》毕竟成书于宋代,当时仍属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所以许多后来文化、制度上的重要转变并未涉及,最关键的是它过于从帝王视野去看待历史,多施政智慧和权衡考虑而少对制度本身的思考。王小波就曾善意地嘲讽过那套“臣光曰”哲学。在这一点上,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是极好的补充。毕竟船山先生经历过乙酉鼎革,沉痛之余对国史有了突破前人的思考——尺度之大当与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并列。读此书可知儒家对于政治哲学的探索极限和局限,从而对儒家有更恰当的评价,也会更理解并恰当评价近代西方在政治哲学上探索的突破之处。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平视西方
如果说王夫之的《读通鉴论》能让我们正视本国史,那么又该如何正视外国史呢?
毋庸置疑,中学阶段所接触的外国文学、外国文化,大多是欧美这些“西方国家”的,而它们又有自己非常强势的文化输出,更挟持着近代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的心理优势,中国人很容易迷失自我而陷入自觉或不自觉的“崇洋媚外”中去,而如果伴随着盲目丢弃母族的优秀文化的话,更令人嗟叹。从这个意义上说,“平视西方”的主张的确有其合理处和必要性。
梁鹤年的《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就是这样一本书。取名为“文化基因”,自然关注的是其思想渊源;它首先对欧美文明进行了思想梳理,并概括为“真”和“唯一”以及“人”和 “个人”两组核心;然后回顾了与德国、苏联的竞争并在意识形态的差异上予以解读;最后则特别强调了自由与平等的纠葛,指出了当下欧美所标举的理念的悖论。
与许多据说“平视西方”但实际上有民粹主义嫌疑的观点不同,我觉得本书持论还是公允的,虽然其批评武器依然是源于西方的社群主义,但对于正确认识西方还是很有价值的。从恰如其分地了解、评价西方文明起步,也许我们能真正从本国的思想财富中找到应对之道。
《乡土中国再认识》:不忘我们的乡村
据说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许多高中的必读读物,对此我举双手赞成。
我出生于上海市区,乡村到底是什么样子,对我而言完全是陌生的,我的学生也是。就像我前面写的,固然“差序格局”对城市人有影响,但毕竟还受到了西方文明或者说商业文明的影响。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难以读懂《白鹿原》《太平风物》《爸爸爸》这样的作品——或者说,我只能停留在依据城市人的眼光去评价农村人的世界。直到阅读了《乡土中国》《金翼》《华北小农经济》等一系列社会学著作后,我想我终于有可能放下城市人的偏见去理解农村人的世界了。
但是,毕竟《乡土中国》已经有了时代局限,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村变化不应该不被重视。而且以中国之大,各地的细微差异也不能不重视。中国的城市化的确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物质城市化的同时,人们的心灵世界是否也需要城市化?
王德福这本《乡土中国再认识》就是这方面极好的著作,从人情交往、面子、孝道、妇女当家、婚姻、家庭分合、半工半耕、接力式进城、乡村治理内卷等方面细腻展现了中国当代乡村所呈现出的新面貌,读来发人深省。尤其是在中国各线城市(且不论城乡)差距巨大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对其他地域的了解,我觉得会让社会出现“柱状化”的隔离,而这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对此有所认知,并在教学上接纳吸收,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有可能避免那样的困境。
《大棋局》:理念不等于现实,但依然可为
从2012年开始,因为工作上的缘故,我开始重新大量读书。这次阅读了许多西方政治学、宪法学方面的原典,让我对西方的理念有了深切的认知。而这也让我日益产生一个疑惑:为什么西方这些设计精妙的理论在现实中似乎对中国设定例外而处处设防呢?西方的理念和实际操作之间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落差?
在这方面,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是一本很好的书。这本书会告诉你美国的智库是如何现实地考量国际局势,以及试图把中国纳入其设计的体系中——这与我们的国家利益存在着根本冲突;而最耐人寻味的则是,你会发现当涉及现实政治的时候,那些“伟大”的西方理念往往哑火,噤口不言。
电影《闻香识女人》里,那帮调皮的学生捉弄校长时有一句话我记得非常牢,即voracious reader,字面翻译即“贪婪的读者”,这也是我的追求。但我更希望自己能成为“饕餮的读者”,因为我知道当我面对一群孩子的时候,我会培养出无数条“可爱的书虫”来。
王健瑶,80后,语言学硕士,先后任教于上海市松江二中、新疆喀什巴楚二中、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拥有从中学预备班到高三的教学经历,现为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教师,曾出版著作多部。
《罪与罚》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进化思维》 [荷]布斯克斯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训诂学与语文教学》 黄灵庚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 [巴西]保罗·弗莱雷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吾意独怜才》 张五常 著 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优秀的绵羊》 [美]威廉·德雷谢维奇 著 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
《读通鉴论》 王夫之 著 中华书局1995年版
《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 梁鹤年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乡土中国再认识》 王德福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大棋局》 [美]布热津斯基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