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人兄弟排行的次序

作者:不详  时间:2023/2/14 15:25:5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75

  
  现代人给家中兄弟姐妹排行,最简单的就是用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表示,或将“老”字替换为姓,比如这家四个姐妹姓“张”,长辈乃至亲朋好友称呼她们便常为张大、张二、张三、张四,颇有亲切感。那么古人又是怎么给家里的长幼排行的呢?
  想必很多朋友都知道,古人兄弟排行的次序,从大到小分别以“伯、仲、叔、季”来表示。“伯”就是老大,也可以用“孟”表示,不过“孟”多指庶出(姬妾或者非正妻的嫔妃所生的孩子叫庶出)的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班固《白虎通·姓名》: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
  这里写的很明白,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
  比如:三国孙坚的儿子们,孙策,字伯符;老二孙权,子仲谋;老三孙翊,子叔弼;老四孙匡,子季佐。
  还有我们知道的司马懿,字仲达,孔子,孔仲尼。
  一、伯
  长也,兄弟中排行第一,是老大,是家中把持家政的当家之人。周文王的嫡长子,《封神演义》中被纣王烹杀,并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周文王的那个王子,名字就是伯邑考。
  孔子的嫡长子叫孔鲤,字伯鱼。 点秋香的风流才子唐寅,是家中老大,字“伯虎”,又称“唐伯虎”。
  “伯”又通作“霸”,诸侯的盟主。春秋时代诸侯国的老大就称伯,例如春秋五伯,又称春秋五霸。
  “孟”也是老大的名称,不过多指庶出的老大,是妾所生。所以伯为嫡长子,孟为庶长子。曹操,字孟德,根据古代表字习惯,曹孟德很可能是庶长子。
  二、仲
  中也,是老二。例如孔子在家里排行第二,名孔丘,字仲尼。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姬发,因为排行老二,所以有时也被称呼为仲发。孙权排行老二,字仲谋。
  三、叔
  是老三。如果兄弟不止三个,那么在老二与老末之间,不管中间有多少人,很可能都称“叔”。
  周文王有十个儿子,大儿子叫伯邑考,第2个儿子叫仲发,第3个儿子是管叔鲜,又称“管叔”。叔前边那个字是封地,叔后面那个字是名字。第4个儿子是周公旦,也称叔旦。
  四、季
  少幼也,是最小的。比如周文王的父亲,名历,因为他是古公亶父最小的儿子,所以又被称为季历。
  古代兄弟排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孙坚的四个儿子: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
  如果有老五,那是什么呢?
  第一种情况:兄弟五人
  伯 仲 叔 季 少
  第二种情况:姬昌18子,之前有发过的,大家可以看一下。
  老大姬考,嫡长子,伯邑考
  老二姬发,周武王,嫡次子(周武王了,要避讳了应该,仲就不合适)
  老三到老九,均是叔,嫡子(老四周公旦不用叔也是类似)
  老十,姬载,冉季载,嫡幼子
  这十子都是姬昌正妻所生。
  其余八子,不是正妻所生,庶子,也均是叔。
  归纳下,伯 仲 叔 叔….季
  所以古时女子叫伯姬,仲子,叔子之类的也不奇怪了。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姓姜,孟是排行老大。妾生的,排行孟仲叔季。
  以上是古代兄弟排行,那么古代姐妹如何排行呢?
  古代待嫁女子通常在姓氏之前加“伯(孟)、仲、叔、季”等字。如鲁宣公的长女叫伯姬,伯是老大,姬是姓。我们熟知的孟姜女,因哭倒长城而闻名,孟姜女本姓姜,孟,长女,生母为妾。在先秦时期,女子虽有名字,但限于周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规定,女子的姓,担负社会通用的名的作用。如果某一家有好几个姑娘那可怎么区分呢?于是古人采用“排行”+“姓”的方式,在姓前冠以伯(孟)、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这种排行。如古书所记孟姜、仲子、叔姬、季某,分别是指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姑娘,某家的四姑娘。
  另外,我们知道古人在“字”前常加排行的次序。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孔子,他在家排行老二,他的字是尼,因此人们称他为“仲尼”。下一辈称呼上一辈时,如果是父亲的哥哥,就叫做伯父;父亲的大弟弟称为仲父;父亲的第二个弟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弟弟则称为季父。《史记 项羽本纪》中“其季父项梁”,说的就是项羽最小的叔叔叫项梁。
  不过,现在我们通常把父亲的所有兄弟都称为叔叔或叔父。伯仲二字也常常连用在一起代指兄弟,还可以表示不相上下,如伯仲之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