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好标题标准和好标题典例

作者:不详  时间:2023/3/21 16:14:5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91

  原标题:
  高考作文规范流程:标题——不走寻常路
  【阅卷者言】
  郑板桥曾言:“题高则文高,题矮则文矮,不可不慎也。”标题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灵的第一个交会点。一个醒目而新奇的作文题目,无疑会影响到阅卷老师对你的作文的整体评价,无形之中就提高了你的作文的等级和分数,你的文章定可以脱颖而出、鹤立鸡群。
  在考场上,一个新颖独特的标题能迅速激发起阅卷老师的好奇心,达到先声夺人的首因效应,也能为作者行文提供一个明确的中心点,使文章顾盼生姿,起到眉眼传神的作用。
  曾经有老师总结过《人民日报》时评文拟题的“六字秘诀”:“让”字标题、“是”字标题、“用”字标题、“把”字标题、“不”字标题、“动”宾结构标题。比如:让城市更有“温度”;美育是一种刚需;用规则文明突破“关系藩篱”;把文化种子播入精神土壤;名节如璧不可污;放开“思维缰绳”。
  此外还有“发问式”标题,比如:路面变冰场,治理岂能“打滑”?“对称式”标题,比如:廉自慎独始,心由慎独安。“引用化用”标题,比如:手把红旗旗不倒(化用古诗词名句);为什么红旗美如画?(引用歌词,意犹未尽)。
  这些都是可供考场作文参考的拟题方法。
  一、拟题存在的常见问题
  1. 标题俗套,没新意,千人同题。
  2. 文不对题,标题跟材料或文章的内容关联不紧。
  3. 标题即话题,没有针对性,太笼统宽泛。
  4. 标题模糊,观点不明确。
  5. 标题过长,字数太多,显得松散,不够简洁。
  6. 标题错误,或片面或极端,或语病或错别字。
  二、作文拟题五原则
  由以上拟题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材料作文的拟题,考生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标题不能等同于话题。
  2.明确。内容要准确,观点要明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准确,在标题的拟定中表现为选用精准的词语完整表达意图。包括所用语言符合特定的情境,符合特定的身份地位,正确地运用谦敬称呼,准确表达褒贬感情,准确表达喜怒哀乐的心理状态,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准确表达范围大小、程度深浅,等等。
  3.简明。字数要少,注重标题的体态美。
  用简洁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字数过多显得冗长。(一般不少于4个字,单句不超过8个字,对句不超过14个字)
  4. 范围要小。要从自己确立的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泛、太空洞,要合理出新,不落俗套。可添加修饰语或用副标题加以限制。
  5. 文雅。语言要美,标题要新颖别致。如果说体态美观只体现了标题的“身材”,那么,文雅就体现出了标题的气质与性格。或展现文采,或借用修辞。要尽量避免俗套的体例词语,如“记”“说”“论”“议”“感”等。
  三、作文好题目标准
  1. 透过标题见材料(不扣材要跑题)
  标题应紧扣材料与文章内容,文题必须切合材料内涵,或抓住材料中心话题,一目了然。应紧扣话题,有的放矢。一般情况下,要让阅卷老师看了能与材料相联系,否则就很有可能被打入偏题的一类,从而得到一个很低的分数。
  2.透过标题见观点(无观点不成题)
  标题要体现作者的观点,范围要小,不要太大太宽泛。标题决不能作摆设,更不能让人摸不着头脑。
  3.透过标题见文采(缺文采无发展)
  标题应不落俗套,新颖别致,让人耳目一新,激起阅读兴趣。还应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又富有启发性。
  四、考场好标题典例
  2022年高考作文优秀标题赏析
  1.胜天半子,莫忘勤习万子(2022年新高考Ⅰ卷)
  赏析:标题以“莫”为标志采用否定句式,肯定勤于练习的重要性,点明题意;另外“半子”又与“万子”形成对照,紧扣材料,且意蕴深刻,给人以启迪。
  2.只有蝶变,方能蹁跹(2022年新高考Ⅱ卷)
  赏析:标题采用“只有……方能”的条件关系词起到强调作用,“蝶变”“蹁跹”用词文雅,夺人眼球。
  3.你若独创,沁芳自来(2022年全国甲卷)
  赏析:标题观点明确,切合材料。构成对偶句,句式整齐,给人视觉美感。内容上“独创”一词照应材料中“不落俗套”这一话题,“沁芳”在此标题中又有一语双关的效果。
  4.而今迈步从头越(2022年全国乙卷)
  赏析:化用标题,文采斐然。“而今迈步从头越”出自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彰显出深厚的文学功底。此题目照应材料“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这一话题,意蕴丰厚,不仅肯定过去的成绩,而且对未来充满斗志和希望。
  2021年高考作文优秀标题赏析
  1.大有可为,大有作为(2021年全国甲卷)
  赏析:文章标题两两对应,虽是一字之差,但切合材料,点明题意,阐明“可为”与“有为”的层进关系,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
  2 .修身实干追梦,助力青春飞扬(2021年全国乙卷)
  赏析:标题观点明确,切合材料,富有动感。构成对偶句,句式整齐,给人以视觉美感。内容上把“修身、实干”和“理想”结合起来,照应材料中的“理想”这一话题。
  3.笔锋流转,镌刻人生(2021年新高考Ⅱ卷)
  赏析:标题用“笔锋流转”诠释材料中的书法“人”,富含哲理。“镌刻人生”,一撇一捺,正如人生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写法,文采斐然。
  2020年高考作文优秀标题赏析
  1.君子之风,山高水长(2020年全国Ⅰ卷)
  赏析:标题化用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名句。该句本是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赞扬严子陵的高风亮节的。句式整齐,富有力度,又饱含深情,将赞美之情融于其中,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2.一箭易断,十箭难折(2020年全国Ⅱ卷)
  赏析:标题用比喻的修辞表现团结就是力量。标题使用俗语让人耳目一新,比“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一熟语更简短有力。
  3.不可为?不,可为!(2020年上海卷)
  赏析:标题出新,彰显智慧。题目短小精悍;标点符号用法确当;意义简明,彰显作者观点。如此拟题,足见作者对所给材料的深邃剖析和驾轻就熟的语言运用功底。
  五、标题升格
  “好句不厌百回改,妙语多从苦吟来”,优秀的标题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吸取失败的教训后,经过反复琢磨、锤炼后得来的。下面是我们拟题中常见的误区,以此为例进行升格示范。
  1.把话题当作标题
  如2021年甲卷“可为与有为”这个标题,就把话题直接拿来作为标题。可以修改为“逢可为之世,行有为之实”,这个标题抓住关键词拟题,“可为之世”点明可为的时代背景,“行有为之实”表明要有所作为的决心。运用对偶,形式工整,新颖别致。
  2.大而无当:题目过大、宽泛
  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论强与弱”这类标题,运用俗套的体例词语“论”,且大而无当:题目过大、宽泛,没有针对性。可以升格为“强者需自危弱者应图强”“育体乃育自强,纵弱犹可蜕变”,运用对偶,形式整齐,说明强者慎用其强,弱者可以为强的道理,明确观点。
  3.冗长呆板:标题过长,语言不简洁,显得松散
  如2020年新高考Ⅰ卷“疫情中你我之间的距离,带来更紧密的联系”这个标题,虽然表达清楚了观点,但18个字的标题过长,可以升格为“天涯咫尺,情深意长”,不仅简洁且有韵味。
  4.缺乏文采,没有韵味
  如2020年全国Ⅱ卷“手拉手,创未来”这个标题,虽然简洁、明确,但在语言运用方面,如果再加强一下句式的选用会更好,可以升格为“风月同天,命运与共”,亮明旨意的同时彰显情感。
  【夺冠榜样】
  2022年·新高考Ⅰ卷
  本手之跬步,妙手之千里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围棋之道,本手是基础,要求我们勤学苦练,基础扎实了,才能领悟创新下出妙手。倘若忽略基础,一味追求妙手,最终只会弄巧成拙,妙手不成反落俗手。
  勤于本手。冬奥会短道速滑运动员武大靖,因常年穿冰刀鞋训练导致整个脚部严重变形。武大靖曾平淡地说起自己有一双很丑的脚,可正因为这双脚,托着中国队的梦一次次起飞。冬奥会滑雪运动员谷爱凌,为兼顾滑雪与学习,她高中时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四年的课程。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奋斗、脚踏实地、勤学苦练才铸造了他们今天的成功。由此可见本手是我们获得妙手的基础,是根基。我们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成功。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要打牢基础,踏实肯学。只有打牢了基础,我们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杜绝俗手。正如宋国揠苗助长的农夫,他觉得自己的禾苗长得慢,便把禾苗都拔了一遍,可第二天他便发现禾苗全枯萎了。正是因为他的急功近利,才导致了最终事与愿违。急功近利的人往往不会获得成功,因为他们操之过急反而会弄巧成拙。不打好基础盲目追求创新就如同不勤于本手反而急于妙手,想要一下子就功成名就,这是不可能的。围棋下成俗手的人,就像树木没有了根,高楼没有了地基,士兵没有了武器,是完全不可取的行为。正值学生时代的我们,理应杜绝俗手,勤于本手,打好基础,脚踏实地。
  方成妙手。成功打出妙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因为有了前期打好的基础,我们才能成功。我们谈理想,谈未来,既是基于本手的理想,也是着眼于妙手的未来。好高骛远要不得,夯实基础才是真。对于我们青年一代来讲,勤于本手从来不是什么浪费时间的雕虫小技,而是一种为成就妙手打造基础的坚实力量。没有在书山题海中攀缘争渡过,就不可能登山顶抵岸边;没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坚持就不会获得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手指没有流过血,就不能弹出世间绝唱。所以,勤于本手才能成就妙手。
  我们不必每人都成为妙手,但应避免成为俗手,既然懂得了勤于本手,那我们不妨努努力,成为妙手。所以我们要积本手之跬步,至妙手之千里。
  借鉴点
  化用标题,中心突出。作者从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延伸开来,将围棋之道和人生之道结合起来,由此拟出“本手之跬步,妙手之千里”这一巧妙传神又切题的标题。作者在表达对本手、妙手、俗手的认识时,能够从现实角度出发,列举具体事例对话题进行分析,表达了具有普遍性的观点。整个分析无时无刻不在强化中心,结合实际说理,表现出强大的说服力。
  2022年·全国甲卷
  驻本汇四方,灵创促齐放
  一味地墨守成规,随波逐流,只会囚禁自我。大观园竣工后,大家都为题名出言献策。有人套用经典,有人化用诗句,而贾宝玉以“沁芳”顺景宜事赢得众人赞许。确然,无数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都建立在前人留下的瑰宝之上,它将外来的经典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不止于天马行空,而且付诸行动。由此,巧妙的创造让原本的价值得到升华,亦使世间万物蕴藏了新的可能。
  华夏光芒闪耀,国潮信可傲矣。如今的华夏已不再是过去文明蒙尘、国家蒙辱的模样,她的一切正因人民的觉醒而一往无前。今日的中国,文化自信正渗透每个人的心,孩子们会在路边听着国歌朝五星红旗的方向敬礼,服装界盛起不息的国潮影响着全球,以工匠精神铸成的产品流通世界获得众多认可。新中国在众多怀疑声中发展,直至今日成为世界无法忽视的存在。我们永远可以相信背后以祖国为名的坚实后盾。
  移用化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展的道路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这过程中,巧妙地借鉴往往能成为攻玉之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令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正是一个不错的例子。牛顿一生致力于物理学研究,但若没有前人在其中的研究与铺垫,他也很难达到如此境界。202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只此青绿》一经播出立刻好评如潮,它以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为原型,成为今年春晚怡人的风景。曾经徘徊、迷茫的中国,受十月革命影响,抓住社会主义的光,从此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世上没有繁荣的孤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融会贯通,以灵创共造文化理想。扎根本土文化,包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敢于创新,勇于创造,点亮发展前路的又一盏明灯。新航路的开辟联通了原本四散的大陆,从此各个地域文化开始交融,形成如今璀璨的多元文化。北京乐团曾进行一场中西乐器大融合的创新性演出,成功打破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壁垒,让音乐创作走上更开阔的道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成功使用不仅首次实现100%国产化,更是开启了我国在航天领域探索的全新未来。“一国两制”“一带一路”等重大政策,亦是在万千选择中找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答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令人赞叹的汉字、游跃于宣纸墨迹间的大好河山、深埋于人民骨子里的浪漫与温暖……优秀的例子举不胜举。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当取精去粕、敢想敢做,不停滞不气馁,为中国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无论是服装、节目、制度……各个领域都在前往未知的远方,但只要我们驻本汇四方,勇于创新,敢于创造,就能让中国的发展更加绚烂。
  借鉴点
  思辨标题,彰显主题。标题中的“驻本”“灵创”二字彰显主题,富于思辨性,既强调了兼顾传统之“本”与当今之“创”,又简洁整饬,开宗明义地彰显了考生素养。开头以一总括句搭建文章筋骨,再简述材料内容。“无数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都建立在前人留下的瑰宝之上”“不止于天马行空,而且付诸行动”,由表及里,联系实际,为下文分段论证奠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