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做皇帝,他是笑话;做词人,他是神话
来源: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
公元975年11月27日,北宋攻破金陵城。
南唐后主李煜肉袒出降,建国39年的南唐灭亡了。
李煜从一国之君,沦为了囚徒。
前半生,他从南唐国主的宝座上走下来;后半生,他走上了“千古词帝”的宝座。
李煜的前半生,做皇帝,就是一个笑话。
没有守国之志,只想做个逍遥王公
南唐一共经历了三个国君,开国皇帝李昇、中主李璟、后主李煜。
李煜初名李从嘉,是李璟的第六个儿子。上面五个兄长,这皇帝的位子怎么也轮不上他。
李煜本人也没有雄心壮志,一心只想做个逍遥王公,他给自己取名钟隐,意为隐居钟山的意思。
后来,作为太子的大哥李弘冀鸩杀了被立为“皇太弟”的叔父,李煜为了避祸,更是闭门读书,不问政事。
他写下一首《秋莺》诗: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 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在露华凄冷的深秋里,残莺最好还是南归吧,不要在此流连,更不必再卖弄嘹亮的歌喉了!言外之意,面对复杂的时局,唯有独善其身静默退守,才是唯一的出路。
退守隐居,这是早年李煜的人生态度。
李煜还有两首特别有名的《渔父》词: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李煜对渔父自在生活的向往。
生在皇家,却期待做一个隐士,说明李煜对政治没有兴趣,更没有为国家图谋的打算。没有志向,政治上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没有守国之策,耽于游乐
造化弄人,最不想当皇帝的李煜,最后却成了一国之君。
959年,太子李弘冀去世,李煜的其他几个兄长也都亡故了,于是,李煜成为了南唐国主。
李煜一即位,就给宋太祖赵匡胤上了一道《即位上宋太祖表》,在表文中,李煜直接表忠心:我只想做您的臣子,如果有异心的话,就遭天遣。
惟坚臣节,上奉天朝,若曰稍易初心,辄萌异志,岂独不遵于祖祢,实当受谴于神明。
——《即位上宋太祖书》
南唐地处江南之地,虽然富庶安宁,其实内外交困,与周边他国多有争端,在他国倾轧之下,南唐的国土日益缩小,国势日益衰败。
当了一国之君的李煜,他的梦想依然是偏安一隅,继续过逍遥王公的生活。
李煜早期的诗词作品,词风瑰丽、旖旎柔情,尽述宫闱之乐、闺房之趣。
如《木兰花·晓妆初了明肌雪》一词,嫔妃宫女满宫殿、晚间歌舞鱼贯列,饮酒听歌、月夜踏马,一派歌舞升平,可以说是他为帝时纵情声色的真实写照。
对于治国方略,李煜却并没有多大才能,也无法接受臣子们的忠谏。
监察御史张泌上书,提出治国措施;汪焕死谏后主沉迷佛教,李煜都不采纳。
国家日益削弱,廖居素慷慨直谏,希望李煜醒悟,不被采纳,闭门绝食而死,临死前手书大字“吾之死,不忍见国破也”。
潘佑数度上书讨论时政,态度比较激烈,李煜怒而问罪,潘佑被迫自杀。
后来,赵宋下诏历数李煜的罪行,有一条为“杀忠臣”,指的就是逼迫廖居素、潘佑等忠臣自裁。真是讽刺。
当上国君之后,李煜耽于游乐,对于国家大事,他既无心,也无力,他并没有治国方略和治国才能,对于什么该听,什么该做,依然糊涂。如此国君,南唐的结局可以想见了。
错误判断形势,政治上太过天真
一直以来,李煜都是小心谨慎的侍奉宋朝。
李煜继位后,几乎每一年都会给宋朝纳贡,宋太祖昭宪皇后去世,贡宋安葬银一万两,绫、绢各万匹。贺宋灭蜀,贡银绢以万计。
除此之外,他还自降身份。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屯兵汉阳,李煜非常恐惧,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遣其弟郑王李从善朝贡。
李煜太过天真,以为臣服宋朝,多多纳贡,就能保全南唐。可赵宋的目的,是天下一统,绝不允许江南小朝廷的存在。
974年,李煜继位13年了。
赵匡胤下诏令李煜来开封朝见,李煜怎么敢去开封,根本就是有去无回。
赵宋大兵压境,李煜派堂弟李从镒北上,进贡大量丝织品、茶叶、金银器皿,上表乞求退兵。
可赵宋却不理李煜的乞求,继续进攻。李煜派徐铉进朝,徐铉在宋朝殿上慷慨陈词:江南以子事父,进贡多年,李煜无罪,宋朝师出无名。
宋太祖一句话让徐铉哑口无言: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
然后,宋太祖手持利剑,说了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呼?
975年11月27日,金陵城破,李煜与臣子共45人肉袒出降,祖孙三代建立起的基业,一朝毁灭。三千里富庶之地,归于他人。
在国破的最后一刻,李煜还在求神拜佛,保佑赵宋军队不要攻破城池,其政治幼稚可见一斑。
李煜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做皇帝,他是一个笑话
做词人,他是一个神话
清代学者郭麐叹息李煜: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清人沈谦说:李后主拙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为南面王。
治国不是李煜的强项,可是,在填词上,他是当之无愧的“王”。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煜最好的词,多作于亡国之后。
不论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是“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无不沉痛,字字如珠泣血。
在痛定思痛后,他由亡国之悲上升到对人生意义的拷问,使悲伤的情感具有广义的普遍性。他直面人生的悲哀,揭示生命悲剧的本质,读后让人警醒。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在李煜之前,花间词多以艳情为主,到了李煜,他以词倾吐家国之感,使词摆脱词沉于花间的传统风格。
从此,词不再的只有旖旎的情态,不再只是表达爱情,亦能豪迈抒怀,亦能慷慨述志,词的内容更加丰富了。
于是,李煜成了文学史上的丰碑,他成为“词中之帝”。
李煜被俘三年后,被宋太宗赐死。李煜一生中最经典的词作,都作于这三年。
明代学者徐士俊感慨:天何不使后主现文士身,而必予以天子位。位不配才,殊为恨恨。
是啊,许多人感慨,如果李煜只是一个文士,人生可能就不会那么屈辱。
还有人说,如果李煜没有经历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的巨大人生落差,他也写不出这些打动人心的词作!
历史没有如果。
五代十国,五十四年的乱世,十五个王朝统治天下,五十多个皇帝,十几个割据政权,已化为历史的云烟……只有李煜,随着“一江春水”传于后世,吟咏不断。
在历史中,他不配做一个皇帝;可是,在词史中,他是当之无愧的“千古词帝”。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