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2周

作者:不详  时间:2023/9/18 15:39:1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1

  高考语文晨读晚背 第2周
  一、名句名篇默写
  1.逍遥游(5年3考)
  庄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①起而飞,抢②榆枋而止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2014年高考全国Ⅱ卷)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④。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⑤,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⑦誉之而不加劝,举世⑦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注】①决:快速的样子,苏教版教材中为“決”。②抢:触,碰,粤教版教材中为“枪”。③而止:苏教、鲁人版教材中无“而止”。④此大年也:苏教版教材中无“此大年也”。⑤泰山:苏教、鲁人、粤教版教材中为“太山”。⑥斥:粤教版教材中为“斥”。⑦举世:此句中两个“举世”,在苏教、鲁人、粤教版教材中为“举世而”。
  2.锦瑟(5年1考)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天净沙·秋思(5年0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过零丁洋(5年1考)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考试、学生
  (一)考试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府试】府试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程序中,“童试”的其中一关。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府试通过后就可参加院试。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院】古代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贡,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贡院最早始于唐朝。现存有江南贡院、北京贡院、定州贡院、川北道贡院等遗址,其中南京江南贡院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最为出名。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二)学生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进的丈人胡屠户也立即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进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三、易错易混成语
  两义成语(二)
  【不三不四】①不正派。②不像样子。例:本来还不错的文章,让你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的不三不四了。
  【垂涎三尺】①形容嘴馋。③形容特别羡慕,渴望得到。例:我看到人家新买的摩托车,便垂涎三尺,恨不得自己也有一辆。
  【万紫千红】①指百花盛开,色彩艳丽。②形容事物丰富多彩或事业繁荣兴旺。
  【登峰造极】①比喻水平达到最高。②比喻做坏事猖狂到极点。例:梅兰芳的京剧艺术当时已经登峰造极,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例:这些人到处招摇撞骗,手段之卑劣已达登峰造极的地步。
  【非同小可】①形容事情重要或情况严重,不可轻视。②指人的学问、本领不同寻常。
  【海阔天空】①形容大自然的广阔。②形容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粉墨登场】①化妆上台演戏。②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讽刺意)。
  【不赞一词】①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②指一言不发。不能理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误例: 我对任何邪教组织的言论不赞一词。
  【洋洋洒洒】①形容文章或说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②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例:他才思敏捷,一眨眼就洋洋洒洒写下了近千字的文章。例:这个贫困县的三个领导分坐三辆轿车去基层检查工作,一路上洋洋洒洒,好不气派。
  【无所不至】①没有达不到的地方。②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例:旺儿的那小子虽然年轻,在外头吃酒赌钱,无所不至。
  【按部就班】①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②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穷形尽相】①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②指丑态毕露。例:鲁迅对阿Q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不仅得力于他写作的高超技艺,更因为他对国民劣根性体味深刻。例:以达赖为首的一部分人为了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暴动骚乱,造谣诽谤,媚欧哈美,假装慈祥,穷形尽相,令人不齿。
  【暗送秋波】①指暗中眉目传情。②指献媚取宠,暗中勾搭。
  【病入膏肓】①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②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入木三分】①形容书法刚劲有力。②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沙里淘金】①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精华。②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
  【奇文共赏】①指新奇的文章共同欣赏。②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
  【谦谦君子】①指谦虚谨慎,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②指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
  【如虎添翼】①形容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②凶恶的得到援助更加凶恶。例:你的到来,让我们有如虎添翼之感,我们的力量更强大了。例:某黑帮团伙在几个劳改释放人员加入之后,如虎添翼,更加嚣张。
  【绵里藏针】①比喻柔中有刚。②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