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首节令诗--24节气每节气1首
二十四首节令诗--24节气每节气1首
二十四首节令诗,哪首最走心?
1.立春:
《逸周书·时训》载: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史记·天官书》载:立春日,四时之始也。
汉宫春·立春 南宋 ·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
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2.雨水:
《逸周书·时训》载:雨水之日獭祭鱼。《礼记·月令》载: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
春夜喜雨 唐 ·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惊蛰
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逸周书·周月》载: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观田家 中唐 ·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4.春分
汉董仲舒之《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载:至于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风 清·袁枚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5.清明
《逸周书·周月》载: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朱右曾校释引孔颖达曰:清明,谓物生清净明洁。
清明 唐 ·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6.谷雨
谷雨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量比前增加,有利作物生长。
见二十弟倡和花字 北宋 · 黄庭坚
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
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
7.立夏
《逸周书·时训》载: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立夏 南宋 · 释居简
弦改南薰曲自调,萦回小篆水沉消。
叶舟自打窗前过,只有杨花度小桥。
8.小满
宋马永卿《懒真子》卷二载: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而未熟也。明郎瑛《七修类稿·天地三·气候集解》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小满 北宋·欧阳修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9.芒种
《逸周书·时训》载:芒种之日,螳螂生。《说郛》卷九引宋马永卿《懒真子录》:所谓芒种五月节者,谓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
时雨 南宋 · 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10.夏至
至,指阳气至极,阴气始至和日行北至。《周礼·春官·冯相氏》载:冬夏致日 。
夏至避暑北池 中唐 · 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11.小暑
《逸周书·时训》载:小暑之日,温风至。
夏日南亭怀辛大 盛唐 ·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2.大暑
《逸周书》载: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又曰: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
大暑六月中 中唐 · 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13.立秋
《逸周书·时训》载: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秋夕 唐 ·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14.处暑
《逸周书·周月》载: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 朱右曾校释引孔颖达曰: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
闲适二首 其一 南宋 · 陆游
饮酒不至狂,对客不至疲。
读书以自娱,不强所不知。
一窗袖手坐,往往昼漏移。
初非能养生,简事颇似之。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15.白露
《逸周书·时训》载:白露之日鸿雁来。唐孔颖达疏:谓之白露者,阴气渐重,露浓色白。
月夜忆舍弟 唐 ·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6.秋分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载:至于中秋之月,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道中秋分 清·黄景仁
万态深秋去不穷,客程常背伯劳东。
残星水冷鱼龙夜,独雁天高阊阖风。
瘦马羸童行得得,高原古木听空空。
欲知道路看人意,五度清霜压断蓬。
17.寒露
《逸周书·时训》载: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元吴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玉蝴蝶 北宋·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遣情伤。故人何,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18.霜降
《逸周书·周月》载: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国语·周语中》载:火见而清风戒寒。三国吴韦昭注:谓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
霜降九月中 中唐 · 元稹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19.立冬
《逸周书·时训》载: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立冬即事二首 其一 南宋末 · 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20.小雪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载:小雪而物咸成,大寒而物毕藏。”明郎瑛《七修类稿·天地三·气候集解》载:小雪,十月(夏历)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小雪 明 · 杨继盛
破窗不奈西风冷,况复萧条一敝裘。
疏雪飘残忧国泪,寒更敲碎贯城愁。
悲歌劳扰惭燕士,坐卧浑忘是楚囚。
四海寻家何处是,此身死外更无求。
21.大雪
《汉书·律历志上》载: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南朝梁崔灵恩 《三礼义宗》载:十一月,大雪为节者,形于小雪为大雪。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
江雪 中唐 ·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2.冬至
《逸周书·时训》载: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小至 唐 ·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23.小寒
《逸周书·时训》载:小寒之日雁北向,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鸲。
寒夜 明 · 李以龙
时节小寒过,林塘细雨来。
不眠知夜永,多病惜春回。
衰骨频欹枕,愁肠不遣杯。
邻鸡无意绪,钟漏递相催。
24.大寒
《逸周书·周月》载:冬三月中气:小雪、冬至、大寒。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载:小雪而物咸成,大寒而物毕藏。
后苦寒行二首 其一 唐 · 杜甫
南纪巫庐瘴不绝,太古以来无尺雪。
蛮夷长老怨苦寒,昆崙天关冻应折。
玄猿口噤不能啸,白鹄翅垂眼流血。
安得春泥补地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