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精选4篇思辨性材料作文范文+审题立意
01
有人说,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存基础上的美好生活。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例文】
践行真善美,求索真境界
自古以来,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探求从未停歇。贤哲智士、世间学者,倾尽聪慧智量,历遍千辛万苦,旨在描摹出生命价值的底蕴。然而,无论过去、未来,生命的价值,都不仅停留在追求个人的生存及发展层面,而始终凌驾于自身之上,始终在于对真、善、美的无穷探寻、无尽求索。
探索真理为生命之本。探索真理是科学、技术、社会等各领域进步和创新的基础,是人类智慧的永恒主题,它不仅体现了我们对未知的渴望,反映了我们追求真实、理性、公正的内在需求,还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更加明智和有道德的决策,让我们对世界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能始终保持好奇心,承认并接受世界的复杂性,提取出一种对深入理解世界和自我、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的渴望。
追求善行为生命之魂。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理论中,“自我实现”与“超越”是作为最高级别的增长需求而存在的。当满足了个体生命的基本需求之后,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为人谋福、替人着想等美好的精神品质就会出现,人性中的光明与温暖便如火烛般照耀着身边每一寸空间。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点滴善意,八方汇聚,最后形成匡扶正义、人心向正、积善成流的社会正能量,不仅能够闪现生命的光辉,更能传递生命的意义、书写生命的价值。
追寻美好为生命之色。生命如一场无尽的寻宝之旅,我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发现散落的奇珍。壮丽河山、名胜景观、华美建筑、艺术珍品固然可谓大美无言,生活中的点滴温情、细微体贴、平凡劳动也尽显至美无华的风采。追寻美的形象,让我们的生活品质得以提升,让生命本身充满了收获和喜悦;追寻美的品质,让我们的生命境界得以完善,让生命过程闪耀着高尚与纯真。
生命价值,绝不仅在于生存及发展,乃在于探索真理、追求善行、寻找美好。我们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并一力践行。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寻求自己的生命价值,实现自己的生命目标。我们当以开放的心态、勇敢的精神、坚定的决心,让生命在探索真理中得以完善,在追求善行中得以丰富,在寻找美好中得以升华。
【详解】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关于生命价值的探讨。生存基础是实现生命价值的前提条件,也是“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生存基础、美好生活、生命价值依次构建了生命三重维度:活着、生活、存在。位列最高维度的生命价值更是一个人泅渡世界、跨越人生的动因和初衷。生存基础、美好生活、生命价值是铁三角,牵一发而动全身,生活方式取决于生存基础的多寡和稳固程度。另一方面,一个人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既会产生与之对应的生命价值,更会被生命价值赋予更深刻的持久性。就生存基础而言,可联想到热议话题“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这是当代大学毕业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残酷的就业环境、理想的工作以及对应的社会认可和期待显得高不可攀时,对巨大落差导致的荒诞感发出的叩问,更是一种需要倾听、需要关怀的呼喊等。就美好生活而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无可厚非,但应当注意不能把美好生活局限在对物质的狭隘追求上。欲望愈发迷离,现实愈发残酷,感受愈发荒诞,当生活的美好定义不再困囿于拜金、消费、娱乐、网红、阶层跃迁等社会价值观时,美好才有可能显现。最后是生命价值,遵循内心生命价值的指引,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找寻自己有意义的人生,并且更有义务去承担这样的人生:获得与之匹配的生存基础,破除滚滚红尘、繁花似锦的妄念。无论这种意义是什么,崇高或者渺小,都敌不过因生命真实、人间值得而坦然说出的三个字:不后悔。在这颗星球上,数十亿人不是无数个数字“一”的简单累加,而是无数个“我”的并列呈现,恰好我也在序列之中,是独一无二的一环,散发着自己的光彩,用我的重量留下存在的痕迹,那也是一种美好。
综上,写作时当扣住“生命的价值”“生存基础”“美好生活”这三个关键词展开论述,辩证分析其中的关系,落脚点当在“生命的价值”上。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在追寻价值中,实现生命的美好。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生存基础是实现生命价值的前提。二、追寻“大我”的生命价值,在奉献中感受生命的美好。三、实现自身价值,有落地的方案以及百折不挠的行动力。
【立意】
1.奉献人类共同的美好生活。
2.在追寻生命价值中实现生命的美好。
3.物质富足为次,生命的价值更重。
02
甲:道路坎坷不平,人心也不平,这世上大概只有水是平的。
乙:水也不平。你没看到,高处的水与低处的水根本就不在一个平面。
上面的对话引起了你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例文】
踏平坎坷再出发
有人认为世路不平,坎坷所在皆是,有的人甚至认为,连作为高度测量基准的海平面都不平。
确实如此。可是仔细思量,高低起伏、崎岖坎坷似乎是世界的常态,处处一马平川、毫无波澜才是奇乎怪哉呢。
万物参差不齐,因此连一碗水都难以端平。自然世界和人生也就难以万事顺利、尽如人意了。然而物不平、事不顺,不能成为我们放弃努力、悲观厌世的理由。
就是孔子也大概率没料到自己会成为“至圣先师”。虽然他“梦坐奠于两楹之间”,但那恐怕是长期焦虑的结果。他幼年丧父、“少也贱”,全靠自学成才;政治上也不顺遂,见弃于鲁国,所以才周游列邦,依然郁郁不得志;在陈绝粮,在卫险死于匡人之手,晚年又丧子、失爱徒。人生之路可谓极度不平,但他矢志不渝,传道授业、编纂典籍、更新儒家思想,流风遗被华夏,最终卓然挺立于世界文化巨人之列。
司马迁遭受不白之冤,苏轼险些死于御史们罗织的文字狱,杜甫颠沛流离,谈迁《国榷》稿被盗,爱迪生屡遭实验失败之苦,乔布斯数次被逐出自己开创的公司……他们几乎没有时间抱怨不公平,便各自投入著述、实验、技术革新之中,终于有所成就。
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深知功不唐捐,而叹息惋伤都无大用,为错失星星而悲伤,可能终不免和太阳、月亮擦肩而过。
大概孔子在川上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时,已经抱定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孟子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倘若用来描述孔子踏平坎坷的不悔之志,也许最适合不过。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你如何看,不管平与不平,人生之路已在眼前蜿蜒。我们唯一能着力的是走好它,或者像愚公一样搬掉横亘的高山,铲除不平,筑成大道。
而往深处想,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经历“不平吗”?倘若一帆风顺,处处都是铺满鲜花和赞美的坦途,没有丝毫对比的话,幸福感恐怕也就难以完全建立起来。
话再说回来,追求绝对的“平”,杜绝努力、逃避困难,恐怕只是我们的执念,只能沦为一厢情愿。在战胜困难、移除障碍、踏平坎坷的过程中,我们丰富了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也深刻体察到自我的力量和价值,逐步建立起自信。还有什么比这种自我奋进的成长,更令人欣慰呢?
当然,我们不歌颂苦难,也断不自会找苦吃。但我们依然会在遇到困难和不平时,不疑不惧,“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何况我们走过之后也许会发现,风雨成就了彩虹,险阻不平,反而强健了我们的心胸?
【详解】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甲乙二人就“平”表达自己的观点。甲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阐述了不平的现状,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然后给出了一个貌似的平的方向,但也不过是表象而已。乙则更加彻底地否定了平的存在,用更加冷峻的视角去审视不平的外部世界与内在心灵环境。
乙所说高处的水和低处的水根本不在一个平面,是从外部世界的评判角度来给“平”下了一个绝对的概念定义。殊不知,处于高处的水和貌似处于低处的水皆在流动之中,于海陆之间,甚至于不同介质之间,更重要的是其二者本质并无差别,内在的“平”也别无二致。因此,这就会让这个世界变得充满不确定性与差异性,从而使我们丧失对世界的理解的可能。
不平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情况,而概述来看,道路不平和人心不平,是我们这个世界境遇的客观复杂,每个人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挫折,也会遇到不一样的人,所以我们不可能在后天要求所有人能够得到绝对一致的待遇。而水代表的就是每个人所面对的人生起点是复杂的,不同人会生活在不同的人生高度之上,所以我们不得不做出的判断就是我们会遇到这样不同的起点,有些人的出生就是我们所无法达到的终点。
写作时我们可以这样安排:首先,开篇指出:确实,我们追求平本身是具有合理性的。然后分析我们要了解到罗尔斯提出的正义观——机会平等原则,也就是我们社会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获得自我阶层跃迁的机会,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追求公平,是建立在机会平等的认知之下的客观兑现。然后论证追求平是具有合理性的,因为平是一种原则上公平的追求,而这是一种正义的表达,相似水平高的努力投入能够给我们带来相似的人生结果和境遇,后天努力带来的价值以及规则平等,这个是正确的,比如高考就是机会平等的践行。最后,再次强调,我们应该通过自身努力追求平。
【立意】
1.追求平是合理的。
2.不平是客观存在的。
3.路见不平就要吼。
4.踏平坎坷再出发。
03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做出“最优”的选择;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未必做了“最优”的选择。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例文】
择最优之选,行人生之路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随时随地都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选择。但不论选择如何丰富,总会有一条,会被认为是“最优选”。比如,苍鹰的最优选必然是在高空翱翔,而非徘徊于天际;鲨鱼的最优选也往往是遨游深海,而非搁浅于沙滩。而我们,也往往会主动或被动地做出自己的最优选,并为之而追逐向前。
诚然,做出“最优”选择,有利于促进我们为目标不断向前奋进。
就比如科研中,正是出于获取最佳科研结果的最优选,平均年龄24岁的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吕志鹏教授团队才会选择不畏困难,试错上百次,勇争第一。在结果的最优选面前,一切困难都不是阻碍。正是出于航天梦圆的最优选,中国航天史上,一批批年轻的中国航空航天团队选择不断攻坚克难。而为了国歌在奥运会上响起的最优选,一个个参赛运动员克服伤病困扰,不断突破勇争先。正是预见到“最优选”可能带来的美好前途,人们才会有奋勇前行的动力,而不是消极躺平,不思进取。从这一角度来说,虽然我们可能暂时无法做出“最优选”,却也应当有向着“最优选”不断前进的勇气。
但是,对于“最优选”,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下几个问题:
此时此刻我们追求的“最优选”,就会是永远的“最优选”吗?
未必。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此时此刻你踏入这条河流是最优选,彼时彼刻却未必是。因此,有时候,我们在当下取景框架下所做出的“最优”选,只是一种暂时的表象,很快就会变成并不最优的选择。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想要做出“最优选”,就必须要用变化的、运动的视角去做出“最优选”。
同时,我们基于自身做出的“最优选”,对他人、对大众而言也会是最优选吗?
也未必。当我们站在自我内部的取景框出发,做出最有利于自身的最优选时,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摒弃掉他人的利益。因此,过度追求“最优选”,也可能会让我们陷入自私单一的处境,总是以利己视角作为衡量结果的唯一变量,做出非理性选择。就比如过去,我们只关注某个人、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却忽视了对人类整体环境的破坏。不断地透支,最终对全人类的利益产生了贬损,也为人类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
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当我们想要做出“最优选”时,就必须跳脱出个人的狭隘视角,从社会宏观的幸福总和角度去长远考量。比如,廖俊波做出“赚钱的事让群众干,不赚钱的事让党委政府干”的“最优选”,周恩来做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最优选”,马克思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当他们做出选择时,面临的大多是他人的不理解;但时至今日,我们才知道,他们做出的,是对群众、全中国甚至是全人类的“最优选”。视诸当下,把造福一方百姓作为“最优选”,黄文秀放弃了高薪工作,把青年的风采写在为强国扶贫的路上;诸多逆行者们勇往直前,放弃了个人的“最优选”,为的却是保护人民群众安全的最优选。
如今,我们在做出人生之选时,不能仅仅限于眼前,限于自身,而当“风物长宜放眼量”。唯有如此,“最优选”才真正恰如其分。
【详解】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日常生活中需要人具备做出最优选择的意识和能力。即基于诸多可能性选择的前提,实现选择之后,有效落地并达成最终目的。俯瞰日常生活,我们寻求攻略、资料整理、数据分析、专业点评……体现着做出最优选择的倾向。乐于做出最优选择,为之付出大量精力,为的是避免未经理性雕琢的天然判断,经过利弊权衡、得失考量。如此举动不可不说是一种认真对待生活、认真经营人生的态度。
但是,未必做出最优选择的事实,则提醒人在不同纬度上知与行的偏狭。意愿上的倾向性,无法根除意识中的怠惰和局限,最优选择需要与时俱进的常识、认知以及创造力。倾向于做出最优选择,离不开匹配的学习能力以及近似博弈论时时刻刻进行计算取舍的个人算力。正因如此,最优选择应是进取的动因和演化路径,而不是盲目探求以及依赖捷径。但是,当最优选择不再是只有少数人知晓的信息优势,开源之后,人人都倾向于已知的最优选择,无疑是使所有参与生活博弈、社会竞争的人无可奈何地陷入最优选择的囚徒困境。即人人都选择最优,最优选择名存实亡,甚至变作诸多可选择项中的最坏选择。
所以,写作时,对于最优选择,可以先承认其准确性与高效率性。但在此基础上,还应展开思辨性讨论,说明最优选择在众星捧月中收获了“唯一正确”的期待,其余选择悉数沉入万马齐喑的可哀态势,而真正的损失是最优选择消除本应存在的更好选择,最优选堂而皇之的成为了终极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很多时候,人们倾向于的“最优”,从本质上来说,仅仅只是表面增长,而这样一种表面增长,从本质上来说,不会给我们带来必然的客观增益。因为这个世界是变化的,我们当下取景框架下所作出的“最优”评价,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客观印证。所以,对此则可对材料后一种观点展开论证:人生的最优选,从来不是唯一选,要走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恐慌。打开后的格局只迷恋最高处,会被冗杂信息和不确定概率的浮云遮望眼,洞见精微,窥探无穷,正确的答案不止有有一个。当社会共识只接纳单一的“最优选择”时,无论出于自我实现的需求,还是以个体之力践行社会责任,个人都应当找到同质化竞争之外的更好选择,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在小而美的细分领域中,成为社会多样性演化图景中的一抹亮色。
【立意】
1.破除最优迷雾,追求实质进步。
2.最优选永远是自己最舒心的选择。
3.盲目追求最优选只会带来内卷。
04
有人认为,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倒。也有人认为也不尽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例文】
没成功,只因为摔的跤还不够
惠蒂尔说过,从不获胜的人很少失败,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跤。
我的理解就是:那些从来没失败的人,其实也从来没获胜过。那些从来没跌跤的人,其实也从来没攀登过。
换句话说,世上没有人从不跌倒,但总是能重新站起来的人并不多。成功考验的,是人的清醒;而失败考验的,是人的意志。就好像头撞南墙的人,总不肯回头,其中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如果绕开了,于别人来说是这个人终于回归了理智;但对于撞了好几次墙最终放弃的人来讲,这个失败让他投降了。所以说,想要成功就不能害怕摔跤。一下就能找到正确的方法的人,几乎没有。很多事情的尝试,找到窍门的关键,多在于经验的累积和灵感的忽然降临。
也就是说,那些在成功路上没有经历失败的人终究不会成功。正所谓“先苦后甜”,你第一口吃下去是甜的,但当你不断品尝的时候,你却发现原本苦的东西突然间变甜了,人生也是如此,没有经历失败怎能成功。所以,人在成功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挫折,在挫折中成长。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失败一次,第二次尝试也许你就会成功;你失败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第N次尝试也许你就会成功。为什么呢?因为你在这N次的失败,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学习,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生就像一场赌局,谁也不可能是常胜将军,谁也不可能总是输家。人要经得起失败,要经得住暴风骤雨的考验,更要敢于从不幸的败局中重新站立起来。有了这样的信念,人便不会在胆怯中举步不前,摇摆不定,眼前的任何困境也不会再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人一生难免会遇到湍流和险境,但如果你把一时的结果看得太重,就会让自己变得畏首畏尾,从而失去生命的斗志。失败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它是通往成功路上必须交的学费,是我们汲取经验获得成长的大好机遇。没有经历过“输”的人,自然也无法收获最后的“赢”。
胜利就是那么一锤子的事情,我们的生活中有真正意义上的胜利者吗?生活是一个延续而漫长的过程,“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样的先例还少吗?一时的成功,并不会减少我们内心的迷惘和困惑。成功者往往都是输得起的人,他们不是未曾被击倒过,而是在被击倒之后,仍能够坚定地站起身、向着前方勇敢地迈进。
“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跤”,有些事我们可以回避,有些事情不能。对于那些无法回避的事情,不要害怕失败。想赢就不要怕输,想收获人生的辉煌,就不要怕经历失败或是遭受打击。胜利固然值得骄傲,在拼搏中经受失败的人更值得尊重。只要你输得起,就一定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雄鹰不屈于狂风暴雨的洗礼,收获广阔无垠的天空:鲤鱼不屈于逆流而上的艰辛,终跃龙门,画龙翱翔与九天之上:凤凰不屈于烈火焚身,终涅槃重生。
【详解】
本题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审题时,应充分理解“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倒”中“攀登”和“跌倒”的含义。“攀登”象征奋斗,“跌倒”象征受挫、失败。“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倒”这句话有道理,因为不攀登,不奋斗的人遇到的问题和艰难自然比奋斗的人少,他跌倒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即使跌倒,也可能不是爬不起来的“跌倒”,不是彻底的失败,那些从来没失败的人,其实也从来没获胜过。那些从来没跌跤的人,其实也从来没攀登过。另一部分的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为“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倒”也不尽然,他们认为这种说法不科学。因为没成功,只因为摔的跤还不够,其实“跌倒”并不可怕,没有“攀登”,不奋斗的人生才可怕,奋斗会让人品尝到成功后的喜悦,奋斗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奋斗让我们的人生丰富多彩。虽然奋斗可能会“跌倒”,会失败,但自古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走上巅峰,享受跌跌撞撞后的莫大的喜悦和自豪感。
写作时,可同意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不同意,或者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材料中的观点实际是谈论的是“奋斗”“不奋斗”和成功与失败的问题。文章的正文部分,可采用递进式结构,先论述奋斗可能遇到挫折,但挫折会让人越挫越勇;接着论述不奋斗的人生庸庸碌碌;最后论述不怕跌倒,勇于奋斗。文章可列举大学生村官杨宁多次创业失败,但她从不放弃,摔倒了爬起来,最终带领村民走出贫困,走上致富之路的事例,论证不怕跌倒,勇于攀登的观点。
【立意】
1.无惧失败,勇攀高峰。
2.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攀登。
3.不奋斗,不青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