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窦娥之死看元代社会

作者:佚名|  时间:2004/5/28 15:21:0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754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首次建立大一统的朝代。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其先祖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之上年迁月徙,以放牧为生。因而蒙古族又被称做“骑在马背上的民族”。其民族文化相对于汉族是比较落后而单薄的,粗犷豪放是其主要特色所在。马克思曾说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其文化必然会被先进民族所同化。恰恰如此,元代在统治中国之后,奉行程朱“理学”,做为统治民众的思想武器。然而,飞扬跋扈的本性、民族第一的思维决定了元代粗暴残酷的统治风格。汉唐数代造就了中华文明卓越辉煌的成绩而彪炳史册,与之相比,元代社会却是在实现全国大一统之后不到百年的短暂时期内宣告消亡的。 
  元朝自建国后即废除科举取士的用人制度长达八十年之久,并长期排斥诗书礼乐和道德修养的汉传统文化。元仁宗元右二年虽又恢复科举,但其实行“试蒙古生之法宜从宽,色目生稍加密,汉人生则全科场之制”,对汉族儒生十分苛刻,籍制甚严,致使汉生中举人仕者微乎其微、难上加难。诚如学者叶子奇所说:“至于科目取士,只是万分之一耳,殆不过粉饰太平之具(《草木子》卷四下《杂姐篇》)。” 
  由于在元朝统治下广大汉民族的儒生学士横遭民族歧视,加之仕途阻绝、经济困乏,其社会地位便一落千丈,乃至与娼妓、乞丐同列,时有“八娼九儒十丐”之称!造成了无数的时代悲剧。也正由于汉儒学士在元朝摧残下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人民灾难无以解救却又无力抗争,再加之元朝官场黑暗,吏治腐败,致使正直文人望而生畏、不甘同流合污。因而,在此种屈辱处境中,不少文人学子只能对时代进行口诛笔伐来渲泻满腔悲愤。 
  关汉卿的《窦娥冤》,可谓是一曲千古绝唱,唱出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这部作品为人民所喜爱,为历代评论家欣赏,是与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不开的。尤其是它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内容,至今令人深思。 
  剧中的女主人公窦娥,本来与父亲相依为命,但却因为父亲欠高利贷者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蔡婆有心看上,被迫典给蔡家。抵当子女的现象今人看来是不可思议和难以想象,但在元代社会却是司空见惯的。窦娥被典当不能不说是她悲剧的开始,蔡婆作为一个高利贷者,对窦娥的悲剧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由于她的高利贷导致了窦娥的被卖,使窦娥难以像常人享受天伦之乐。窦天章做为读书人的代表,竟然连两人的衣食都解决不了,这不仅是其个人的悲哀,更折射出动荡时代卖儿鬻女的社会悲剧。 
  窦娥经历了许多苦难依然恭顺善良,虽然她“满腹忧愁”,悲叹生活,却严守“孝道”、“妇节”,始终如一。然而暗无天日的社会,统治者不会因为被统治者的驯顺而厚待之,而是“怕硬欺软”,对弱者施以更为残酷的宰割,而泼皮无赖,却在统治者的庇护下,横行霸道,充当着统治者压迫人民的帮凶。张驴儿父子便是这样的人,他们是流氓泼皮的典型,他们代表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势力,是 窦娥悲剧的直接造成者。明明是地痞无赖,却假装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说什么“浪荡乾坤,怎敢行凶撒泼,擅自勒死平民”,背后,却又威胁蔡婆,揶揄窦娥的美色就要强行逼婚。还与那个“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的赛卢医相互勾结利用,逍遥法外。这种做法受到以桃杌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庇护,可见当时官场吏治的腐败与黑暗。同时这种描写又是对现实的辛辣讽刺,在黑暗社会中,恶势力总是如鱼得水。窦娥被张驴儿拖到衙门后,受到了封建官府的直接迫害。楚州太守,是一个“告状来的要金银”的贪官,他昏庸、贪婪,不问清红皂白,对窦娥严刑拷打,他认为“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如果说蔡婆的掠夺是“文明”、“温和”的掠夺,那么,张驴儿、楚州太守的掠夺则是无法无天的公然掠夺。 
  期冀吏治公正平冤的希望化成泡影之后,窦娥已不再寄希望于任何人。人间的不公使她对现实感到愤恨不满乃至怨气冲天。临刑前一番慷慨激昂的语言是她与现实宣战的檄文。尽管被刽子手綑绑得不能动弹,满腔的怒火却喷薄而出,她骂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发出三桩誓愿是她要苍天证实自身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向人们发出强有力的警示。刑场的的阴风怒号与白雪纷飞烘托出了浓郁的悲剧氛围,把窦娥含冤难雪的情绪推向极端。 
  身为廉访使的窦天章功成还乡后,看到窦娥的案卷时,只因为同姓“窦”,就认为“不吉”,一再压下。当窦娥冤魂向其哭诉时,他立刻提出“三从四德”,大骂女儿。套在被压迫者头上的精神枷锁是多么完备,从生到死,从人到鬼,没有丝毫放松。作者愤怒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虚伪性,窦娥的胜利,与其说是由于窦天章的“廉洁清正”,还不如说是窦娥不散冤魂不屈斗争的结果。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正直善良的代表者窦娥的周围,是一个“恶”的社会。从贪财,损人利己的蔡婆,无法无天的流氓无赖张驴儿父子,贪婪、昏庸的楚州太守,到自私的、并不廉直的窦天章,人人带着黑暗社会的影子,正是他们生活在窦娥周围,才使窦娥蒙冤受屈,无处申诉,作了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他们是黑暗社会的产物,他们折射出了黑暗社会的生活,而正是这个黑暗社会吞没了窦娥。 
  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黑暗社会的产物。她的死,一是由于社会恶势力的直接迫害,二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贪官污吏的残暴,三是高利贷的残酷剥削也是造成窦娥命运的重要根源。透过屈死的窦娥,我们看到作者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无情揭露。从这个意义上讲,《窦娥冤》无疑是我们认识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所谓管窥一豹,透过这个人物形象,我们已经不难想象元代社会腐朽反动落后与走向灭亡的必然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