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

作者:刘良华|  时间:2005/7/31 11:57:0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038

  教师如何反思?中国教育界提倡反思教学已经多少年了,又有多少教师真正具有反思力?华老师的文章——《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历程》,至少显示出教学反思的两个秘密:第一,反思的起点是回顾“事件”,反思的目的是“寻找另外的方法”;第二,无论回顾“事件”,还是“寻找另外的办法”,反思总是以“学习”为前提。
  一、如何“反思”
  为什么教育理论界提倡反思教学已经多年,而教育实践领域并没有多少长进?为什么反思教学的口号四处流行,而学校实践中却一直无法落到实地?我们相信反思教学是有意义的,可是,究竟如何反思?
  1.回顾教学“事件”
  从华老师的文章——《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历程》看来,教师的反思总是意味着教师知道自己的教学中发生了某些教学“事件”。
  察觉出自己的教学中发生了哪些教学“事件”,这是所有反思的起点。若没有教学“事件”,也就没有了反思的凭据。一团乱麻,教师的反思从哪里入手?
  若没有教学“事件”,也就取消了反思的价值。好端端的日子,教师有什么反思的必要?
  并非教师的每节课都会发生“事件”,这是一个事实。由此看,教师并不需要以“每日三省吾身”的古训去折腾自己。但是,当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发生了一些“事件”或问题时,教师的反思就成为一种需要。否则这些事件或问题会影响后续的教学。
  困难在于,当教师的教学中发生了事件或出现了问题时,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发现和感受其中的教学“事件”。很多教师之所以反思无力,实际上是缺乏教学事件意识。
  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国外有些学校想出一个办法:用录像机将整个课堂教学录制下来,以便下课之后主讲的老师或者其他教师回头“观看”教学过程。有人称之为“微格教学”。
  在“微格教学”中,人们究竟“观看”什么?有什么好看的?
  所谓“微格教学”,也只是使某些看起来比较微小的教学“事件”暂时定格和停留。“小事件”被定格和停留之后,人们往往能够从中看出“大问题”。
  其实,除了“微格教学”之外,教师尚可以“用钢笔录像”或者“用键盘录像”:教师用钢笔(或键盘)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教学“事件”。这些教学事件将成为教师反思的起点和对象。当然,教师也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放电影”:让教学过程的事件一幕一幕地呈现在头脑中。
  也许,这就是反思教学的秘密?可不可以说,有些所谓的教学反思之所以反思无力,多数是因为没有针对真实的教学“事件”?
  没有真实的教学“事件”,教师的反思教学就只剩下说一些大话、空话、假话。大话、空话、假话说得多了,最后觉得无趣,无话可说,于是,不了了之。凡是标榜反思教学,却又不针对真实的教学“事件”,最后总难免无法兑现,不了了之。
    这样看来,所谓反思,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反思事件”或者“事件反思”。评判一个教师是否具有“反思意识”,实际上是看这个教师是否具有“教学事件意识”。
  至于有了“教学事件意识”之后,接下来如何解释、解决这些事件,这是下一步的事情。
  2.寻找“更好的办法”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事件或教学问题,用华老师的话说,就是为了不断询问自己:“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提醒自己的过程:除了自己原来的教学方式之外,还有别的更好的办法?
  反思的结果总是:并不是“非如此不可”,而是“别样也行”,甚至别样“更行”。
  但是,教师从哪里寻找“更好的办法”?
  华老师的寻找方式是什么?
  表面上看,华老师的寻找过程显示为“再实践”与“感悟”,实际上,这种“再实践”与“感悟”更多地缘自一种“学习”的积累与体验。
  教师“学习“的状态,将形成教师发现事件和寻找办法的眼光。
  二、如何“学习”
  “教师学习”是“教师反思”的基本前提。

  教师学什么?至少,从华老师的文章——《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历程》来看,《论语》、《中庸》等经典名著、《今日说法》等电视录像,皆为阅读的形态;“捧读专著是学,请教同仁是学,观天赏花看电视也是学。”
  1.读“书”
  对有些教师来说,他们不是不愿意读书,而是没有时间。对另一些教师来说,他们也不是不愿意读书,而是没有适合阅读的书或者文章。于是,有人建议教师阅读“经典”。教师真的适合阅读经典吗?
  也许阅读经典是有意义的,但哪些经典适合教师阅读?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孔子的《论语》,或者老子的《道德经》?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还是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要么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等教育报告?
  也许都不适合。至少,多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来说,这些所谓的经典,并不具有可读性。
  经典确实值得阅读,但什么经典?如何读?这就成问题。
  就我们所调查的情形来看,与其建议教师读“经典名著”,不如进一步建议教师读“经典文章”。与其建议教师读经典文章,不如再进一步,建议教师读“经典教育散文”和“经典教育故事”。
  可是,哪些经典教育散文?
  杜威的《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教师在网上可以搜索到相关的文章,以下同)、罗素的《我为何而生》,算不算是经典性教育散文?厄尔曼的《青春》、培根的《论读书》,能算是经典教育散文吗?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是否应该作为经典教育散文向教师推荐?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能否算经典教育散文?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张晓风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是否也该去读一读?最近几十年来曾在中国教育界引起广泛的阅读和争议的《夏令营中的较量》、《做教师的22条军规》,算不算经典教育散文?张文质的《保卫童年》、肖川的《什么是良好的教育》、高钢的《遭遇美国教育》,是不是也可以向老师们做一些推荐?这样至少不至于让老师们阅读了大量粗制滥造的教育论文之后,竟以为教育学不过是喋喋不休地重复一些正确的废话。
  至于“经典教育故事”,我们能够给教师提供的又有多少?
  网上流传的《动物学校》算是经典教育故事吗?林兆华等人改编的话剧《赵氏孤儿》,算是经典教育故事吗?孔庆东的《遥远的高三·八》算经典教育故事吗?崔永元的《不过如此》如何?爱泼斯坦的《我曾是智障者》可以成为经典教育故事吗?胡适的《口述自传》呢?还有《特迪的礼物》、《最不后悔的活法》?
  或者,还有其他?
  2.读“图”
  经久不衰的学习方式当然是读书,但现时代的变化使读书年代逐步转化为读图年代。于是,读图成为教师的新的学习方式。
  学校可以邀请校内骨干教师或校外专家给教师开设了系列讲座,比如:《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读书建议》,等等。讲座虽然向来被认为是“听”(“听讲座”)的活动,但实际上是一种观看的形式。正如听课的真实形态是“观课”。
  “听报告”虽然是“老式”的培训方式,但可以在“报告”中穿插切合教师实际生活的“案例”和“故事”,尽可能地让这些“报告”的方式接近教师的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
  除了让教师听“专业报告”之外,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观看相关的“专业录像”或“教育电影”,比如:《文理交融、多元并举》(秦伯益主讲)、《赏识你的孩子》(周弘主讲)、《春风化雨》(电影)、《音乐之声》(电影)、《你是人才吗》(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对话韩寒》(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等等。
  3.读“人”
  读书和读图虽然重要,但总有一些人既不怎么读“书”,也不怎么读“图”,可也总是有一些人能像那些读书、读图的人那样充满智慧,甚至更加智慧。
  这是怎么回事?
  很简单,这些人依然在“学习”,只是学习的方式不同于读“书”和读“图”,他们在读“人”。阅读人,观察人,这是在读书和读图之外的第三种学习方式。
  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读“人”实际上是观察周围的同事,从周围的人群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同伴和人生范例。
  但教师的读“人”除了周围的人群之外,最好经由“传记”的阅读而理解孔子、老子、杜威、罗素、鲁迅、胡适、陶行知等人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这是读“人”的另一种视界。

  中小学老师很忙,有些中小学老师负担很重、很累。教师若不读书,不学习,教师本人可以列举出大堆的理由。就我自己的观察来看,这些理由都是真实学校生活中的真实事实。教师学习或教师阅读是艰难的。凡进入了中小学的人,都不难体会到这其中的艰难。
  可是,惟其艰难,才显高贵。只有那些真正保持了“阅读”或“学习”习惯的人,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反思”或“研究”的状态。也只有那些真正提升了自己的反思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有专业智慧和人格魅力的优秀教师。
  无论“教师反思”,还是“教师学习”,教师最好在反思或学习之后,有所记录:教师可以多写一些“教师反思日记”或“教师学习日记”。前者可以称为“做后感”,如华老师的《记我的一次反思教学历程》;后者可以称为“读后感”。
  对教师来说,“教师反思日记”或者“教师学习日记”,很可能比教师模仿专业研究者的风格撰写“教育论文”更有意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