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点关怀意识——也评湖北卷2005年高考作文题
作者:江苏省盐城中学 李仁甫| 时间:2005/8/5 19:38:0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666
湖北卷作文题,是由材料和提示语两部分组成的。一开始的材料,虽直接交代了哲理(由王国维说出),但这一哲理乃是用文言的形式加以表述的,这就容易使考生产生“语体之隔”,难以把握或难以快速把握“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哲学内涵;而接下来的提示语又没有对“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八个字加以解释,只是提示了一下思考范围“为文、处事、做人以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其实范围提示得再宽,考生拥有的舞台再大,如果他们不能明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真正内涵,也仍然是不能大有作为的。总之,文言材料的艰涩和提示语诠释文字的缺失,使湖北卷作文题在今年所有的高考作文题中显得最深奥,最玄乎。
一次次面对湖北卷的作文题,我都禁不住问:出好了试题,命题人有没有想到过哲理本身会给二十岁左右的中学生带来多大的难度?有没有想到过难懂的哲理却用陌生的文言语体来表述又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难度?心中没有考生,心中没有各种层次的考生——这是湖北卷命题的最大失误。其实,命题人只引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八个字(文言),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白话)加以阐释性的提示就行了。这样既可用王国维的“原汁原味”调出文化档次,又不会给考生造成语体和时代上“隔”的感觉。
在这一点上,同样“古为今用”的浙江卷作文题,就考虑到了中学生这一认知对象的特殊性,从而作出了降低审题难度的处理:因为材料(唐诗宋词)中未直接言明哲理,哲理是隐藏于诗歌的形象之中的,这样命题人就想办法在提示语中以白话的形式进行精当的点拨(“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使考生能够一下子弄清哲理,从而顺利地通过审题关。同样追求高层次的文化品位,相形之下,湖北卷远逊于浙江卷。这两个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我们:命题人要把考生装在心中,把各种层次的考生装在心中。
心中有考生——这是出好一道作文题的基本前提。现在,越来越多的高考命题人明白了这一前提。在这里,我特别要提一下北京卷。尽管我并不看好最近两年的北京卷,但命题人在命题中传达出来的对考生的关怀意识还是值得肯定的。2004年北京卷的命题是“包容”。本来在我们看来,“包容”的意思已经够明朗的了,然而命题人还是在后面加上了这样的文字:“‘包容’有宽容、大度、不计较、有气量的意思,也有一并容纳、接受不同意见的意思。”如此提示考生,也许有人觉得多此一举,大可不必,可是命题人希望每一个考生都能顺利渡过“审题关”的一番好意,我们是否能够理解到呢?这种可贵的关怀意识,在今年的北京卷上又一次得到了体现——题目是“说‘安’”,接着命题人这样提示道:“‘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
另外,今年的重庆卷也表现出了可贵的关怀意识。作文题是“自嘲”,虽然很多人感觉上都懂一点它的意思,但命题人还是担心,自己选择的这两个字眼会不会给考生造成理解上的麻烦,于是他把字典上的解释照搬到试卷上,并作了精当的提示:“‘自嘲’既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也是一种心理调节手段,还是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每个人都可以自嘲,也可以评议他人的自嘲。”有了这种关怀,考生自然就会很快通过审题关,从而能够把时间用在真正的写作之中。
由此看来,好的命题人,最起码要做到“一心为考生着想”;好的命题,最起码要做到不在审题上刁难考生。愿以后的命题人以湖北卷为鉴,多一点关怀意识。这样,我们的作文题就不会使考生发出“审题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喟叹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