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说明》该寿终正寝了!

作者:王雷|  时间:2005/8/14 7:35:5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83

 

  我觉得谈语文教学而不谈语文高考是不可能谈出什么名堂来的。语文高考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语文高考是尚方宝剑,是达摩克利斯之剑,是指挥刀和金元宝……一句话,语文高考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它使得有关语文教育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形和变态。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学被考试说明和高考严重束缚了手脚,教师和学生大部分精力和心血都花在应试训练上,均被搞得心力交瘁,几近瘫痪,而这样做在我看来根本没有什么意义。造成这种悲惨状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高考内容和形式肯定是最直接的原因。
  1、我们先来做这样一个大胆的设想:2005年语文高考试题这样出——
  改正错别字,共150个小题,改对一个得1分。当然,事先谁也不知道是这样一份语文高考试卷。
  那么,这样一份试卷怎么样呢?它能不能有效地鉴别和区分考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呢?能不能衡量出考生的语文水平呢?能不能实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呢?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我以为,它将比这十多年来任何一年的语文高考都更能更好更准确更充分地实现这个检测和选拔的功能。唯一的遗憾是,汉字字形一直是高考的考点之一,考生在语文复习中都为这一块做了或多或少的准备,这多少影响了这份试卷的信度。
  2、我们曾有一个机会出一份就现行语文教学和语文高考来说最完美的语文试卷,那是在2002年,但我们错过了。
  大家知道高考试卷中有一道名句默写题。这道题从1993年一直考到1998年,终于在人们越来越严厉的批评声中黯然退场。批评的理由是,这道题纯粹考机械记忆能力,无端地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我不同意这个看法,尽管这道题在连续考了六年以后的确已经变了味,但变味的不是这道题目本身,而是考生为应付这道题目而付出的大量的烦琐的机械的训练。其实,语文高考的哪一个考点不是被大量的应试训练搞得遍体鳞伤而了无生趣呢?只要《考试说明》里明确规定的考试内容和形式,甚至早在高一时就已成为教学、考试和训练的圭臬,它们几乎统治了整个中学语文教学,并已经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去了。再好的题目也经不住这样折腾,何况高考试卷中的很多题目,其立意、构思、设问都很成问题。相比较而言,名句默写题还算是好题目,当年拿掉这道题目时,我就说过这样的话,我说,综观整个高考语文试卷,还就是这道题有点人文味道,像是有知识的人出的题目。
  我不知道什么原因,在停了三年以后,到2002年,《考试说明》又重新把默写名句明确作为考点之一。
  3、我刚才说我们曾有一个绝好的机会出一份最好的语文高考试卷,就是指2002年。在连续停了三年之后,2002年的《考试说明》也不要提名句默写,然后,2002年语文高考全部考名句默写——150句,每句一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我相信这将是一份绝对精彩的试卷,它将很好地检测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具有很高的信度和区分度。
  在大家都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在大家都没有对名句的背诵和默写做大量针对性强化训练的情况下,如果有一个同学,他能写出130句左右,他的语文素养一定不会差,他一定读过很多书,并且是用心读的,他的语言积累是丰富的,他善于吸收语言的精华,他是无意中记住了这些句子,他在平时的读写和听说实践中一定有更多的机会与这些句子照面。同样,如果另一个考生只能写出50句或者30句,那只能说明,他平时接触这些句子的机会很少,他对这些句子缺乏感悟力和亲和力,他的其他能力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我敢断言,他的语文修养一定高不到那里去。
  4、以上,我讲了两种极端的情况,我还要继续讲——
  文学文化常识题以前是必考的内容之一,最近几年都没有考,这在《说明》里是明确规定的,这就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这种纯知识性的机械记忆的确毫无意义可言。然而,难道我们直到今天才知道这样的考题只是考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对发展智力和培养想象力、创造力没有什么意义的吗?如果我们早就知道,那当初为什么要考这个内容呢?
  其实这类题目本身不能说没有意义,相反,它很有意义,甚至是完全必要的。文学文化常识本身就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知道多少这些常识体现了、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文素质状况。一个中国人不知道“四大古典名著”是什么,不知道曹雪芹是何许人也,不知道先秦诸子,不知道韩柳欧苏李杜王孟……总是说不过去的。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纯粹为了应付试卷中的这几道题目而去死记硬背这些专有名词、概念、术语,完全把它们当作抽象的符号去记忆,这样做只是为了获取分数,一旦考完,马上就弃之不顾,那么,这样做确实没有任何意义。
  5、常识的获得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有意识的强化训练的结果。比如说,我看过《红楼梦》,我知道他的作者是曹雪芹,我还了解曹雪芹的身世以及他创作《红楼梦》的有关情况,我惊叹他的的旷世才华,我还和同好一起讨论过《红楼梦》的有关内容;而另外一个人根本没有看过《红楼梦》,更不知道曹雪芹的生平和创作情况。极端一点说,比如一只狗吧,经过训练,它也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问一只狗,《红楼梦》的作者是谁?叫一声代表施耐庵,叫两声代表罗贯中,叫三声代表曹雪芹。每次问它时,叫对了,就给一根骨头;叫错了,就狠狠踢它一脚……然后,我和这只狗一起走进考场——
  主考官:“请听题: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注意,你们用叫声来回答,叫一声代表施耐庵……”我坚定地叫了三声。“恭喜你,答对了。”“第二道题:《绞刑架下的报告》的作者伏契克是哪一个国家的?叫一声代表英国,叫两声代表捷克,叫三声代表波兰。”这道题目,我没答出来,而狗却答出来了……
  这样考,不但没有意义,而且简直就是对我的侮辱!
  6、然而,这只狗为了记住《红楼梦》的作者和伏契克的国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不知挨了多少打多少骂,多少白天黑夜……最后,这只狗被折磨得失去了狗性,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整天想着自己应该叫几声,才能得到主人的骨头。我们不禁要问:这个代价是必要的吗?恐怕只是满足了主人的权力欲、虐待狂和无聊心理吧!
    7、但是,在连续几年不考文学文化常识之后,如果在2005年,突然出一份全部考文学文化常识的高考试卷——150个填空题,每题一分,那一定能真正衡量出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不会因为不考文学常识,我就不看《红楼梦》,因为我喜欢《红楼梦》。当然我没有必要去背那些作家作品,但我会去看卡夫卡的《城堡》,看契诃夫的《恐惧》,去读孟子的散文,去了解庄子的思想……我在与同学、朋友或家人交流、辩论乃至闲聊时,经常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作家以及他们的生平、思想和创作,他们的作品我当然没有全看过,但我了解一些,我还想进一步了解,我正在读或者打算读一读昆德拉、哈维尔、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等。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提到苏格拉底的审判,我想知道是怎么回事;有一次一个同学提到左拉和德雷福斯案件,我很感兴趣,我查找到有关资料,了解到事件的全部过程;有一次,我看到一篇文章里引用到这样一句话“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我眼睛一亮,于是找到这句话的出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于是我把《神思篇》找来看看,我看了不止一遍,有些话我都能背下来:没有谁强迫我这样做,我喜欢。我喜欢王维的诗,苏轼的文,辛弃疾的词,当我读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我读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当我读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时,我完全陶醉了……
  于是,我走进考场,当我拿到语文试卷,看到150个题目全是文学文化常识方面的填空题时,我感到很惊讶也很反感,我拿起笔来试着回答,大多数题目我都能很顺利地做出来。而另外一个同学,由于他的生活里根本没有或很少这样的内容,他当然就只能回答出与他的文学素养和语文水平相当的题目。那么,这样一份看上去很糟糕的试卷不是照样很好地检测出学生的语文水平吗?它比现在的任何一份语文试卷都更能衡量学生的语文素养。
  8、我举了上面三情况(改正错别字、名句默写、文学常识填空),听上去似乎荒诞不经,其实我是在严肃、认真地讨论问题,那么,我真正想说的问题是什么呢?
  语文高考命题的内容、形式、思路、原则和方法等等要做到让教师和学生无法在高中三年里进行应试训练,他们能做的只有老老实实执行课程标准,切切实实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踏踏实实地多读书、多思考、多练笔、多交流。也就是说,只有这样做才是唯一有效的“应试”,而按照考点进行的大量训练不说是毫无用处,但肯定是得不偿失!
  怎样才能做到呢?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取消考试说明,而且明确告诉学生和教师,每年考试的具体内容和形式都不一样!
  有人说,那不乱套了!是的,如果这样的话,语文教学更找不着北了。然而,当我们换个思路来看这个问题,马上就豁然开朗了。
  语文教学的“北”在哪里?在阅读和写作,在读书、思考、对话和交流,在读好书,读大量的书,读真正的好书,在思考历史和现实,思考人生和生活,在表达与对话,与历史对话,与现实对话,与经典对话,与大师对话,与周围的人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对话,在交流,与自然交流,与他人交流,与自己交流。这个“北”一直在那里,它没有变,也不会变!我们的问题恰恰是在忙着找北,越找越糊涂,越找越着急,整天忙得喘吁吁屁颠颠汗涔涔,最后啥名堂也没忙出来。那么多语文教师在慨叹:语文越教越不会教!这正常吗?大家想想,这是自己的母语啊,这要传出去,不把别人笑死了!
  9、一个人在房间里,想尽各种办法要出来,他想从窗户跳出去,但窗户太高,他想从烟囱爬出去,但烟囱太窄,他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窜,正当他走投无路气喘吁吁地摊坐在地上时,发现房间的门原来是开着的——其实这个门一直开着。语文教学的门也一直开着,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只是告诉他:门开着。
  10、《考试说明》早就该扔掉了,不过最好留下一个做标本,让后人知道,我们曾经有过多么荒唐的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